西山首经羭次山,长臂猿猴善投掷,单足怪鸟怕打雷
羭(yú)次山在浮山西边七十里的位置,漆水在羭次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山上的树木以棫(yù)树和橿树为主,山脚下则生长着大量箭竹。山北面的岩石中含有大量赤铜矿,山南面则蕴藏着丰富的婴垣(yuán)玉。羭次山的户主是一种名字叫嚣(kuí)的异兽,嚣兽外形似猿而双臂奇长,十分擅长投掷东西。羭次山的山林中,则栖息着橐蜚(tuó féi)鸟,橐蜚鸟外形酷似猫头鹰,长着人脸,但却只有一只脚。橐蜚鸟夏天会蛰伏起来,冬天才会出来活动。人类佩戴橐蜚鸟的羽毛制成的装饰品,可以不怕打雷。
时山位于羭次山西边一百五十里的地方,山上草木不生。逐水在时山起源,向北流入渭水,逐水河中含有大量的水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山海小档案:羭次山中,除了常见的玉石和铜矿之外,占C位的主要是两种异兽。嚣是一种擅长投掷东西,双臂奇长的类猿异兽,外形很可能与现实中的长臂猿差不多。一只脚的橐蜚鸟,有人推测是猫头鹰的一种,就现实中的鸟类来看,猫头鹰的脸乍看之下,和人脸还是有几分相似的。橐蜚鸟夏天蛰伏睡觉,冬天出来活动,从这一点推测橐蜚鸟应该是喜欢冬天的寒冷环境。佩戴橐蜚鸟的羽毛,人就可以不怕打雷,但冬天并没有雷。所以小编在这里推测,可能是因为橐蜚鸟怕打雷,所以才选择在夏天蛰伏,冬天出来活动的。但怕打雷的橐蜚鸟的羽毛却偏偏能够做成防雷的饰品佩戴,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文:又西七十里,曰羭(yú)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yù)、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yuán)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蜚(tuó féi),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声明:某种程度上,《山海经》是一本我国古代山川地理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从先秦到秦汉,经过各个时代不知名作者的编写补录形成的文集。今天市面上主流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过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晋朝风水大师郭璞做注而成。《山海经》以中原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次勾勒出当时九州之内的山川地理情况。现代版本的《山海经》,共有文章十八篇,内容涉及五花八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本文以市面上通行的《山海经》版本原文为依据,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上小编自己的理解,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个人主观性比较强,再加上个人学识有限,肯定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如有争议,以读者为准,小编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