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四不随”,别管好不好意思,这四种礼不要去,没有任何意义

施梓轩阿 2025-03-21 16:40:35

谈及赠送礼物,存在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称为“礼尚往来”。何为“礼尚往来”?简而言之,即“别人送我礼,我亦回赠之”。

核心意思是,当他人举办婚礼或葬礼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参与,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具体来说,就是在他人的喜庆或悲伤时刻,保持适当的距离,不随意介入,以免给对方带来额外的麻烦或不便。

现今,许多人非但不回避,反而热衷于参与,揣着大量资金前往进行消费活动。

礼金数额常常高达数千乃至上万,仿佛成了一场炫耀财富的聚会。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感到无奈与尴尬。这样的风气,确实让人无言以对。

礼金的给予是否适宜?何种情境下适宜赠送,何种情境下应避免?关于礼金,人们常有疑问:是否应当赠送?哪些场合适合,哪些又不适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仔细考虑。礼金的给予并非随意之举,而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婚礼、满月酒、乔迁之喜等庆祝性质的场合,赠送礼金是一种表达祝福与分享喜悦的方式,通常是被接受和欢迎的。这些时刻,人们往往希望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礼金的赠送正好符合这一意愿。然而,在某些场合,赠送礼金则可能显得不太合适。例如,丧事期间,虽然表达慰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直接赠送礼金可能会被视为不恰当,因为此时的重点在于表达哀悼和支持,而非物质上的给予。同样,在一些日常聚会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赠送礼金也可能显得过于隆重和刻意。因此,在决定是否赠送礼金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场合的性质、与赠送对象的关系以及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下赠送礼金,才能真正传达出我们的祝福和心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尴尬。

【一、婚丧嫁娶滥送礼,人情债不断头大】

送礼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风俗,旨在传达祝福及共同庆祝喜悦之情。

然而当下,一些人频繁赠送礼物,使得原本纯粹的人际交往变得复杂。特别是在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攀比之风尤为盛行。

以乡村婚礼为例进行说明。当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按理说,焦点应当集中在新郎与新娘身上,然而,却有人想要抢去这对新人的风头。

婚礼宴会尚未开始,宾客们便急忙将装有厚礼的红包掷于桌上,刻意让金额显露且声响显著,似乎唯恐他人未曾察觉。众人端坐于席,静候主人的敬酒时刻,期待能获得称赞,彰显自己的慷慨与体面。新郎新娘倒成了背景,整个婚礼氛围变得如同一场炫耀比拼的集会。

丧葬事宜同样如此。人的离世是件庄重的事,但有人却想借此机会炫耀。他们制作挽联、赠送奠礼,金额一个比一个高。

对于逝者的一生毫无了解,便随意撰写挽词以求引起注意。在殡仪馆中,各类奇特的祭品接连不断,似乎都在急于表明自己的到来。

在逝者面前缺乏敬意,不顾及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虚荣与面子之争。

存在将女儿出嫁的情况,一波接一波,宛如交易中的物品被不断提及。若聘礼数额不足,女方的母亲便会表达不满,坚持要求男方增加金额,否则就会取消婚约。

导致年轻夫妇间产生了争执,婆媳关系进一步恶化。这笔钱,其本意并非传递祝福,而是被视为对婚姻与面子的交易。

持续被这类所谓的负担所困扰,简直就如同一个无法摆脱的重物。

计算送礼的开销后,发现生活变得拮据,而且还被他人讥讽为吝啬不慷慨。

时间一长,人际交往变得错综复杂,生活品质大幅下降,让人感到身体和心理都十分疲惫。

人们常说,给予礼物往往伴随着回礼的预期,人情往来似乎成了一个无尽的循环,让人感到压力倍增。

相较于将送礼视为一种竞争,更好的方式是回归人际交往的本质,通过真诚的互动,以简洁纯朴的方式来传达情感。

礼仪之重,不在于财富多寡,而在于真诚相待。

【二、公款送礼耍威风,违纪违法没好果】

相较于普通民众之间的礼物攀比,部分官员利用公共资金进行送礼的行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他们无视公共资金的重要性,随意浪费,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背了最初为民众服务的宗旨。

近期,有一个城市的某位官员被调查,经核实,该官员每年使用公款送礼的金额超过30万元。

节日之际,各种珍贵礼品纷至沓来。在春节的礼品名录中,仅烟酒茶一类就多达上百项,高档手表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他借外出考察之机,利用公款在豪华场所招待地方官员,广泛结交并赠送礼物以拉关系。

经核查,发现数十万元公款被用于消费,存在显著的浪费现象。

又如某位一同被查处的县委书记,在其五年的任期内,擅自使用了超过800万元的公款,赠送礼品花费超过160万元,其中节日馈赠就达到了58万元。

他热衷于扮演“慷慨者”的角色,为领导赠送高端服饰,给情人献上昂贵珠宝,将公款视作私人财产,肆意挥霍。

尤为令人不满的是,他接纳了下属的非法馈赠,并为对方提供便利,肆意进行权力与金钱的非法交换。

涉及的个体均为党员领导干部,在诸多事例中表现出一致的行为模式。他们频繁接受贿赂,擅自使用公款,此类行为已成为常态,严重损害了党组织与党员的整体形象。

使用公款进行礼品赠送,表面看似体面,实则暗藏弊端,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任何人都不要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心存侥幸,因为最终都必将受到查处,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人或许认为,人情交往本是平常,无需过分强调其界限。然而,未意识到的是,利用公款赠送礼品常常是滋生腐败的起始点。

官员间相互包庇,通过秘密手段操控事务,导致公共权力被扭曲为私人利益的服务工具。此类不良风气,无疑会逐步侵蚀整个政治环境,损害公务员队伍,带来极坏的后果。

在党纪国法的约束下,人人平等,无一例外。各级领导需率先垂范,反对使用公款赠送礼品,坚决对抗不良风气,主动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

对于不应涉足的场所,果断避免前往;对于禁止赠送的违规礼物,坚决不予赠送。

通过自身行为示范,方能建立起正直无私的干部风貌,获取民众的信赖。

【结语】

礼尚往来乃优良传统,但须适度运用。若无视情境、不顾对象随意赠送礼物,不仅无法显示真心,反而可能产生反效果。

盲目比较与过度奢华的风气,轻微时会损害人际关系,破坏情感和谐,严重时则会触犯法律法规,毁掉个人前途。

要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舍弃陋习,拒绝奢侈浪费和权力金钱的非法交换,推崇节俭朴素和以德治人的理念。这样才能形成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