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域,其行政区划优化问题备受关注。
海宁与杭州的融合发展,既是历史渊源的回溯,也是现实需求的体现。从历史来看,海宁在明清时期长期隶属于杭州府,两地文化、经济联系密切。如今,海宁与杭州钱塘区、临平区接壤,已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2023年,海宁市GDP达1318.1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其皮革、纺织等产业与杭州的电商、数字经济高度互补。2023年,浙江省批复将海宁230平方公里纳入杭州钱塘新区战略规划范围,两地在地铁(航海线)、产业园区共建等领域已实现深度合作。
从区域协同角度看,海宁划入杭州可明显提升杭州湾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杭州市域面积虽达1.68万平方公里,但平原占比仅26.4%,而海宁平原占比高达87.9%,能为杭州提供稀缺的产业发展空间。此外,两地合并后,杭州的GDP总量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巩固其长三角核心城市地位。
金华作为浙江“第四极”的候选城市,其行政能级与经济贡献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2023年,金华市GDP总量为6011亿元,但其下辖的义乌市贡献了全市近75%的进出口额,经济首位度不足20%。县级市义乌虽被定位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但其行政层级限制了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例如国际物流需经杭州、上海中转,增加了企业成本。

国务院2023年批复的《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金华升级副省级提供了政策支撑。若金华升格,可统筹义乌、东阳、永康等强县资源,推动金义主轴一体化发展。例如,规划中的金义国际机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项目,将强化其作为“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功能。
此外,舟山与宁波的合并设想同样具备战略意义。舟山群岛新区拥有宁波舟山港这一全球第一大港,2023年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但行政分割导致资源分散。历史上,舟山曾隶属宁波府,两地文化同源、产业同构。若合并,宁波可整合舟山的港口资源与自贸区政策,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同时舟山可依托宁波的腹地经济拓展临港产业。此外,舟山2023年GDP仅1852亿元,划归宁波后,宁波GDP将突破2.1万亿元,进一步逼近直辖市经济体量。
尽管区划调整的效益明显,但实施难度不容忽视。跨市调整涉及税收分配、公共服务衔接等问题。例如,海宁划入杭州需重新规划医保、教育等民生政策。根据《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级市边界调整需国务院审批,流程耗时较长。金华升级可能加剧浙江“杭甬双核”格局下的资源争夺,需省级层面统筹区域分工。
有观点认为,可借鉴广佛同城化经验,先行推进交通、产业等领域的“软性融合”,再逐步实现行政整合。例如,杭州与海宁已通过共建“杭海城际铁路”“钱塘国际新城”等项目积累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