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意大利博主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满怀好奇却也暗藏着一丝审视的意味。他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这片东方土地上的一切,似乎有意要将自己感受到的每一处“不同”放大,再通过镜头与西方世界分享。
可他的视角却并非一个初次探索者应有的单纯,而是夹杂着种种偏见。摄像头的密集布局、随处可见的安检、游客众多的景点……这一切在他眼中,似乎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息。
他不仅未被眼前的中国景象打动,反而每走一步都似乎在寻找他所习惯的西方生活方式的“缺席”,这种心态使得他在旅程的开端便站在了一道“隔阂”之外。他带着那种根深蒂固的固有印象,不断挑剔着中国的点滴,这无疑成了一次“吐槽之旅”。
而偏见,使得他在面对每一项陌生事物时都预设了一个定义。尽管有美丽的风景与热情的问候在眼前,他的镜头中却只剩下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或许他也未曾想到,一次跨越半球的旅程,会因这些偏见而变得如此复杂,这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会为他带来怎样的旅程?
阿萨的中国之行刚开始,就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震惊得不得了。走出机场后,他四处打量,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到处有摄像头的环境中。和他平时生活的意大利街头完全不一样,中国的摄像头数量特别多,这让他很不适应,甚至在旅途中多次提到这一点。西方媒体对中国“监控无处不在”的报道长期占据着许多人的视野,这似乎也让阿萨对这些摄像头赋予了特定含义,仿佛一入境便被纳入了“无形的视线”之中。
在阿萨眼中,摄像头不只是安全设施,更是被定性为“监控”的象征,这种看法却忽略了它们的实际用途。中国的公共安保系统,一直因人流量大、公共安全需要强而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交通要道、火车站和地铁等地,这些设施甚至成了平安与秩序的保障。阿萨却似乎难以接受这一“常态”,他带着一种惊讶与怀疑看待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将它们视作一种“无形的压力”。
到了火车站,阿萨的焦虑又多了几分,这里的安保措施特别严格,检查一层又一层,几乎每一件行李都得经过安检设备,每一个过往的人都要经过扫描。面对这些,阿萨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隐私暴露的麻烦。不过,他却忽略了中国人口密集带来的管理难度,尤其是交通枢纽这样的场所,高科技安保设施对公众安全的意义。这些在他看来不必要的检查措施,实际上是确保数以千计的旅客能顺利出行的基础保障。
中西方在公共安全上的理解显然存在差异,在阿萨的观念中,公共场所更应保有个人隐私,但在中国,摄像头和安检设备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许多人心中安全的象征。
在一段视频中,他特意提到中国街头有随地吐痰的现象,表情中带着明显的厌恶。对于阿萨而言,这种行为与他成长环境中的公共卫生习惯完全不符。他对着镜头一边描述,一边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仿佛中国的街头充满了这种“不文明”的场景。事实上,西方许多人对于随地吐痰这种行为早已带有某种偏见,习惯将其视为公共卫生的“禁忌”。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随地吐痰可能并没有被普遍视为“卫生陋习”,而是一种生理需求的自然表现。尤其是在特定年代或环境下,这种行为可能一度被容忍,并未形成一刀切的“公共规范”。在中国街头逛累了的阿萨无意中走进了一家便利店,而这家便利店的标志让他愣住了。原来,这是一家日本的全球连锁便利店。他下意识地抬头看看招牌,又打量起货架,仿佛在确认自己是否真身在中国。
这种“文化冲击”让他带着几分不可思议——连锁便利店与他对中国的传统印象格格不入,现代化的街区、熟悉的国际品牌出现在这里,与他设想的传统中国完全不同。
在阿萨的中国之行中,通讯成了首要需求之一,于是他和同伴踏入了一家营业厅准备办理手机卡。可这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成了旅程中的第一个“文化挑战”。营业厅里,阿萨被一长串中文菜单和不懂英语的工作人员搞得一头雾水。沟通断层让他几次举着翻译软件来回确认,眼看着队伍缓缓移动,他心中的急躁也在与日俱增。在他看来,这样的办理过程简直是效率低下,而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还面带微笑,似乎对阿萨的不耐烦视而不见。
虽然翻译软件能提供基本的交流工具,可在面对细节问题的时候,这种工具的 “即时翻译” 就有点应付不过来了。阿萨因为没办法顺利沟通产生了好多误会,甚至有一种无奈的感觉,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有很流利的英语服务。异国他乡的语言环境不能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语言差异的背后,展现出来的其实是彼此文化的独特性。这种交流的障碍,让阿萨的“沟通期待”成了泡影,但也让他体验到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新课题。
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了通讯保障的阿萨决定在北京的著名景点颐和园好好放松。然而,颐和园的游览体验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明星待遇”。由于少见外国游客,许多中国游客在游览中都会时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些人还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合影。阿萨被这突然的 “关注” 弄得挺矛盾呢。一方面,这种被人围观的感觉让他好像有了一点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他又有点不安,心里疑惑着这种热情背后到底有啥动机。
他感受到的,是中国游客对于外国人的热情和好奇,而这种热情他却不知如何回应。跨文化交流中的误会,往往就源于这样的陌生感。可对于当地游客来说,这不过是一种好奇与友善的自然流露。
阿萨在体验北京的地道美食时,特意点了一碗当地的经典面条。面条上桌后,他不禁皱起了眉头。眼前的北京面条与他习惯的意大利面条截然不同,调料和面条分装在碗里,需要自己搅拌,这让他颇感意外。小心翼翼地尝了几口后,他的表情变得更为复杂。面条的口感厚实,调味独特,但与他熟悉的欧式口味大相径庭。阿萨轻轻摇头,仿佛宣告北京面条远不如他记忆中充满香气的意大利面来得可口。
其实,阿萨的 “面条困惑” 一点都不稀奇呢。北京的面条口味很醇厚,注重的是质朴的面香和调料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加很多调味或者奶酪。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调味和口感方面一直都讲究平衡和有多层次,每一种面条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对于习惯了奶香和柔滑口感的意大利人来说,北京面条的厚重风味自然需要一番适应。而阿萨的这份“吐槽”,何尝不是文化差异在味觉上的一次碰撞?这种“陌生感”实质上是一种尝试理解对方饮食文化的机会。
以下为信息来源
Stefano Castiello
一只未开化的猴子而已
别来中国啊,求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