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不仅支持家暴,还不知廉耻地摸我臀部

乌鸦谈影 2024-04-13 05:11:03

女性主义电影,有种特殊的魔力。

它总能与银幕外的世界形成互文,用某种极强的讽刺语境,让现实成为电影叙事的一环。

不说远的,就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见证了不少这样的“互文时刻”…

《芭比》,全球大爆。

却被奥斯卡忽视,全程坐冷板凳。

遭金球奖主持人无脑调侃:《奥本海默》来自一本721页的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普利策获奖图书,而《芭比》则来自顶着大胸的塑料娃娃…

此发言引发全网不满,但主持人拒不道歉

《热辣滚烫》,春节档票房冠军。

却被揪着翻拍标签反复审判,否定实绩。

贾玲虽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但依然被所谓的专业杂志暗算,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图源:小红书

还有上个月,《坠落的审判》在北大礼堂的映后,爹味滔天,多提一句都嫌尴尬…

戴锦华教授的工伤时刻

被消费、被排挤、被窃取果实(诸如《可怜的东西》)。

仍是女性创作者们的命运。

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女性主义电影。

没有大数据的讨好感,不是脏人眼球的缝合怪,通透舒畅、真诚锐利,上线后豆瓣飙升至8.8分。

可以肯定,它将在今后的时光里超越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反复上演电影与现实的荒诞互文——

《还有明天》

壹 | 绝望主妇的心事

1946年,罗马。

被困在婚姻里的迪莉娅,多年来已认命——

沦为混球丈夫的附属品。

平日里,饭煮糊了,话说错了,甚至动作慢了,都会被丈夫拖进房间,关起门窗毒打一顿。

施暴后,丈夫总会“良心发现”。

以“打过两次仗”为由,将“男子气概”合理化。

而迪莉娅,只能沉默着,伺候丈夫更衣,为丈夫涂好发油、喷上古龙水,目送丈夫出门鬼混…

每天,迪莉娅都要打四份工:给有钱人打针、修补破旧衣物、组装雨伞、做洗衣工。

就连大轰炸期间,也不曾停歇。

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要上交丈夫。

为了三个孩子,她能做的,唯有隐忍…

下班路上,迪莉娅会经过一间汽车修理店。

店里,有一名浑身散发着绅士气质的维修工。

他是迪莉娅错过三十年的心上人。

每次路过,迪莉娅都会短暂驻足,浅聊几句。

这些细碎的时光,向破碎的迪莉娅证明着,“爱情”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体的四目相对。

这天,男人告诉迪莉娅一个消息:他即将离开这里,去工资更高的地方生活。

男人的心思,迪莉娅都懂。

最好的闺蜜也时常希望迪莉娅出轨,与人私奔,逃离暴戾的丈夫。

甚至,如果她真的这么做,并不会遭受太多世俗的谩骂。

毕竟邻里都清楚,她的丈夫是个什么玩意儿…

但,这终究是离她太过遥远的疯狂。

然而,一封来信,彻底搅乱了迪莉娅的思绪。

她会如约前往吗?

贰 | 双人舞

《还有明天》是一部黑白电影,于2023年上映,由意大利女演员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

宝拉·柯特莱西

去年,是女性电影人绽放的一年,但鲜少有盘点稿提及这一部意大利电影。

事实上,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不仅拿下“2023年意大利票房冠军”,还收获了“意大利影史票房第五名”的傲人成绩。

一位放在内娱大概率无戏可拍的中年女演员,首执导筒便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属实让人佩服…

这是一部,好得不像是这个时代能拍出来的电影。

与市面上那些打着女性主义旗号,实则把男凝视角伪装得越来越精明的电影相比,《还有明天》有种血肉模糊的真诚。

这是一个常年翻滚在不幸婚姻里,饱尝家暴之苦的绝望主妇,渐渐觉醒并自救的故事。

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怎样拍才能打动人心?

导演受《美丽人生》启发,用轻松的呈现方式冲淡了影片的悲剧底色。

电影《美丽人生》

影片虽有不少家暴戏,但导演并没有追求所谓的“真实感”,将镜头对准暴力本身。

而是用带着喜剧效果的歌舞片形式,对婚姻生活里的“故意伤害”解构重建。

不展现奇观的做法,反而增强了记忆点。

这让我想起,导演萨拉·波莉(《女人们的谈话》)对性侵戏的看法。

萨拉曾表示:每次看到直白的性侵画面都会难受,它无关主题,对观众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必须展现的,性侵后的创伤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女人们的谈话》对性侵的呈现,简洁而有力

同理,家暴戏存在的意义,只应是让观众看到落拳之后的长久伤害…

放眼当下吃“女性主义”红利的国产片——

议题先行、意识刻板、内容空洞,背后还是一套令人作呕的男性逻辑。

实难找出一部像《还有明天》这样,兼具故事可看性和立意高度(先按下不表)的作品。

正如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所说:电影从男性视角展现了完全虚假的女性形象,哪怕他们想要表现女性日常,刻画出来的也是他们幻想中的日常。

纪录片《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乌鸦一直都认为,只有女性创作者的讲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

因为影像的细腻度和共情力,是平权意识再强的男性都拍不出的…

话又说回来,《还有明天》和《芭比》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后者更概念化,口号喊得更响。

《还有明天》则选择了“家庭暴力”这把手术刀,解剖一个被父权制深深荼毒的普通家庭,让人看到一个被囚禁在鸡毛蒜皮里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绝望,又重燃了怎样的希望。

除了丈夫孩子,迪莉娅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

他是一个只会提需求的迂腐老头,有时还会不知廉耻地摸迪莉娅的臀部。

本以为,他看不惯儿子毒打儿媳,会站出来给儿子立规矩。

结果,下一秒他却给儿子支招:一直打只会让老婆习惯,偶尔狠打一次,老婆才会长记性。

而另一边,迪莉娅的两个儿子,学着爸爸和爷爷口中的脏话,日复一日目睹着家暴。

父权像无法预防的传染病一般,肆意蔓延着。

不言而喻,在这个家,只有同样不能坐着吃饭,不被允许上学的女儿,才是迪莉娅最在乎的人。

她淋过的大雨,不能让女儿再淋一遍。

叄 | 迪莉娅的情书

每天的工钱,迪莉娅都会偷偷藏起一些。

女儿婚事将近。

迪莉娅不愿让女儿穿自己那件,和破布没两样的旧婚纱,她想给女儿置办点好嫁妆…

准女婿家是有钱人,经营着城里最好的酒吧。

丈夫把这门婚事看作能实现阶级大跳跃的生意,邻居风凉话说了一茬又一茬,在背地里不停诋毁迪莉娅和女儿。

只有迪莉娅,一心只愿女儿嫁给爱情。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迪莉娅为女儿的婚礼东奔西走之际,偶然间听到的一番对话,瞬间让迪莉娅心如死灰。

订婚后,准女婿不再是那个彬彬有礼的大男孩,他命令女儿婚后不准化妆、不准工作…

这些埋葬自由的说辞,迪莉娅也曾听过。

于是,她找到一名热心肠的美国大兵,炸毁了准女婿家的酒吧,阻止了一场被绑架的婚姻。

还记得那封,让迪莉娅魂不守舍的来信吗?

信里写的日子越来越近,迪莉娅还是决定勇敢一次,冒着被丈夫打死的风险赴约。

当天,公公骤然离世,打乱了计划。

迪莉娅只好爽约,先接待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那晚,她看了无数次准备好的黑皮包和墙上的钟表,焦急地等待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迪莉娅把攒的钱放在了女儿的床头,给女儿留言:有了这个,你就可以去学校了…

然后,骗丈夫要出门给客人打针,疯狂地奔赴信里的约定。

那封信,不是修理工寄来的情书。

其实是一张选民卡。

1946年6月2日和3日,意大利举行了首次允许妇女投票的政治选举,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迪莉娅换上新买的衬衫,涂上三十年前被丈夫擦掉的口红,挤在选民队伍里。

她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自由与畅快。

但她的选民卡却落在了家里。

丈夫得知实情后暴怒不已,正在赶来的路上…

迪莉娅觉得,一切都完了。

她爬不出婚姻的坟墓,勇敢也没有好结果。

就在这时,队伍里有人推了她一下。

迪莉娅回过头,一张皱巴巴的选民卡递到了眼前。

是女儿!

迪莉娅惊讶地愣在原地,所有语言卡在喉头。

然后被队伍推着,走进了投票站…

工作人员提醒女性选民,需要擦掉口红再封选票,因为口红污渍可能会导致选票作废。

这次,迪莉娅的口红,是自己亲手擦掉的。

为平等,为自由…

据统计,当时的选民中有89%的妇女前往投票站,在2500万选民中,有1300万是女性。

她们,像情书一样,紧紧攥着手中的选票。

有网友评价迪莉娅: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不懂家暴男有什么好留恋的,苦难是懦弱的另一个名字…

我想说,故事发生在近78年前,用现在的视野和认知评判,失之偏颇。

不是所有人,都能潇洒离身。

人这一生,有太多太多羁绊。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活得清醒的网友,不还是在审判女性吗?

施暴者再次隐身。

相反的,我认为迪莉娅做了更重要的事。

她放弃了爱情,挽救了女儿。

冲上街头,和1300万女性一样,打扮精致,投出那张来之不易的选票…

她的勇敢,明明闪着更耀眼的光芒!

乌鸦非常喜欢影片的最后一幕。

迪莉娅走出投票站,在阶梯上遇到了怒气冲冲,前来问罪的丈夫。

迪莉娅的脸上,已看不到恐惧。

她站在高处,眼神睥睨。

周围的选民纷纷驻足,看向迪莉娅的丈夫。

不发一言,却仿佛有千言万语…

迪莉娅转头看向女儿,露出释然的笑容。

人群中的女儿,无比崇敬地望着母亲。

那是独属于女性的,蓄满勇敢与自由的暗号。

今天不行,还有明天,总有明天。

明天,一定会到来。

0 阅读:0

乌鸦谈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