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只要还是人,乐总是短暂的,苦却是常态。
人为什么会苦,是因为心!
心,并不是那颗肉团心,也并不只是那个能思会想的心,而是“集起”,暂时可以理解为一种功能。
佛法对心的定义就是“集起”。
集:现行生种子,每个人,身,口,意造成的业,生成种子,保存起来。
起:种子起现行,这些种子遇到缘,就具象成每个人可以感知到的世界。
佛说:苦集灭道。
集是苦的因,道是灭的因。
人想离苦,就不能再“集”;人要得乐,就要去近“道”。
诗词里人生有八苦
人生第一苦: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所以以此词赠行。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人生第二苦: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 诗词背景:酒杯中的人生豪迈
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豪放不羁,对自由生活极度向往。这首《将进酒》是他借酒抒怀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时期。通过这首诗,李白一边感叹人生短暂,一边劝人及时行乐。酒在这里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生命态度的方式。
2⃣ 逐句赏析:借酒问天,豪情万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的开篇,李白将视野投向天边,黄河的水从天而降,滚滚向前,直到大海再也不会回来。这里的黄河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返的岁月如同黄河之水,带走了青春与梦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接着,李白将镜头拉回到人间,镜中的老者对着自己日渐苍白的头发感到悲伤。早晨还是满头黑发,到了晚上却已白如雪。通过这个对比,诗人再次强调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主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是全诗的核心,李白的人生哲学尽显于此。既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那何不趁着得意时尽情享乐?不要让美酒白白浪费,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月光。
反映了李白积极潇洒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中有得意的时刻,就应该尽情欢庆,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束缚住自己。
3⃣ 诗中情感:豪放背后的失落与无奈
李白借酒抒怀,酒在这首诗中不仅是享乐的象征,更是他内心复杂情感的出口。通过这场盛大的酒宴,他试图忘记现实中的失意,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4⃣ 诗中人生观:及时行乐,洒脱随性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展现了他一贯的洒脱与不羁,他不愿被世俗和仕途的失败所困扰,而是选择在困境中寻找片刻的欢愉。他主张抓住当下,不留遗憾,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不要让美好的时光在犹豫和空虚中溜走。即便人生充满无奈,李白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活在当下,尽情享受。
5⃣ 现代启示:活在当下,尽情拥抱生活
不要总是忧虑未来,或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中。人生苦短,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和朋友一起饮酒欢歌,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人生第三苦: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释义:我常常为秋日的萧瑟感到悲伤,因我离家万里,已成异乡的客人;且年岁已高,身体多病,此刻又独自登上高台。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漂泊在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生活困顿,疾病缠身。在767年重阳节那天,诗人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临江远眺,萧瑟的秋景,让他触目伤怀。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开始抒情,视角从宏观转向个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感慨自己一生漂泊,远离故乡,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高,看到如此秋景,无限悲凉。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间流逝、壮志难酬,国难家愁,一生的艰辛染白了鬓发,现在疾病缠身,连浇愁的酒也喝不得了。
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全诗句句对仗,甚至句中词语和意象也形成对仗,可谓字字精当,极尽古汉语的形式之美。
人生第四苦:死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
多情自古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真宗,屡试不第,所以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人生第六苦:怨憎会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释义:
房屋漏水漏雨,偏偏又碰上了一个连雨天。行船开船的时候,又逆风而行,是一种顶头风。形容一种难上加难,很辛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的不顺利,表示一种处境非常艰难。
人生第七苦:求不得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先秦·佚名《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越人歌》
【赏析】越女心仪一位王子,与之同舟共渡,心中十分欢喜,可是,那位王子并不明白她的心意,这又令她烦闷不已。它用自然界中的景象“山与木,木与枝”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着你啊你却不知道”。
在这里,“山有木兮木有枝”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比喻,用以表达深情厚意却可能无法被对方知晓的遗憾与无奈。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情与哀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爱情与相思之苦的佳作之一。
人生第八苦:五阴炽盛
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大乘义章》
色、受、想、行、识,这五类事,遮盖了人的智慧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里迷惑愚痴,而产生对应的行为,
因为有了这种五阴,或叫五蕴,充满贪嗔痴的心,
像火碰着了干柴一样,就会烈烈烘烘的烧起来,所以叫做“五阴炽盛”。炽盛形容猛烈和气势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