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也有租界?在今韩国仁川,旨在防日本护华商,延续到民国建立

四面八方风 2024-10-01 19:39:48

仁川清租界是清朝在朝鲜半岛上设立的一个租界,存在于1884年至1912年之间,共二十八年。该租界是在1884年(光绪十年)阴历三月初七,中国与朝鲜签订《仁川华商租界章程》后正式设立的。根据该章程,清朝在仁川取得了1.8公顷的租界地及0.7公顷的商业用地。

仁川租界设立的背景

仁川清租界的设立原因,可以追溯到1882年朝鲜发生的壬午兵变,当时中日双方在对朝鲜政局各自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清政府在壬午兵变中作出出果断的军事行动。清政府派遣丁汝昌和马建忠领兵入朝镇摄,平息了兵变,控制了局面。

迅速平定壬午兵变是洋务运动后清政府的高光时刻

这场叛乱仅仅一个月就被清朝平定。清军迅速进入朝鲜,保护了朝鲜国王,稳定了朝鲜局势,挫败了日本试图在朝鲜进行武装行动的图谋。但朝鲜从此受到清政府的严密控制,政治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

清政府通过壬午兵变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强化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王室对清廷的向心力大大增强,清政府借此机会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并帮助朝鲜训练新军,进一步加强了对朝鲜的军事介入。

驻扎朝鲜的清军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有哪些内容?

清朝出兵控制朝鲜后,与朝鲜签订了《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以及《仁川华商租界章程》。1882年10月4日清廷逼迫朝鲜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通商条约《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该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中朝开放海禁,允许边民在鸭绿江两岸的栅门、义州和图们江两岸的珲春、会宁自由贸易。两国互相派员驻通商口岸。朝鲜国王地位与清帝国北洋大臣平等。凡有案件涉及中国人,无论系原、被告,朝鲜均无司法管辖权。

由此,清朝获得在朝鲜的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等特权。从而在朝鲜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权益。清朝通过该条约巩固了其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增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华商(主要是山东商人)在朝鲜的贸易活动开始受到条约保护,华商纷纷进入朝鲜新开口岸,扩大了东亚中国商人的市场。

仁川清租界建立,并一直保持到民国

由于清军长期驻兵汉城,清朝在仁川设立租界的要求得到了朝鲜的同意,从而形成了韩国第一个中国人聚居区。另外仁川港于1883年对中国开埠。随着仁川港的开埠,仁川市善隣洞一带吸引了大量华商和华农,尤其是来自山东胶东的移民。这些华人在此聚集,逐渐形成了华人聚集地。

仁川开埠后,大量山东人前往做生意

1884年,清朝在仁川设立了租界,与日本租界、英国租界相邻,享有治外法权。清朝方面承担清租界的街道、下水道、桥梁、房屋、码头等设施建设的费用。

因为仁川是朝鲜王国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为贸易带来了兴旺。租界的设立也吸引了大量中国商人和投资者,尤其是山东人,进一步推动了仁川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租界内,大部分建筑是下铺上宅式建筑,一楼为店铺,二楼为居住空间,这种建筑风格既经济又能提高房屋利用效率。

旧日清日两国租界交界的阶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丢掉了台湾岛,被迫承认朝鲜王国独立,不过日本依然允许满清保有仁川清租界。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仁川清租界成为了一个令日本尴尬的存在,因为朝鲜半岛成了日本国土,仁川清租界就成了中国在日本的租界。

日本以朝鲜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为借口,要求清朝取消在朝租界。尽管如此,由于清国租界聚集了大量华商,这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而且清政府并未同意日本的要求,租界仍然保留了下来。仁川租界在民国成立后的1913年被废除。废除后,该地区改称为“西公园”。

旧清政府在仁川的领事馆

租界的后身,今天的仁川中华街

租界撤销后,部分华人华侨继续留居当地。今天这里被称为仁川中华街,其是韩国最大的唐人街,也是韩国最大的华侨社区所在地。街道上的红色和金色主色调、中式牌楼和汉字招牌,营造出浓厚的中国氛围。

仁川中华街以其丰富的中华美食而闻名,仁川中华街的餐厅早期主要以鲁菜为主,许多现在韩国流行的中国料理都是由当年的鲁菜演变而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是炸酱面,也是由山东华侨在清末引入韩国的。一整条街两旁很多都是以炸酱面为招牌的餐厅,被称为“炸酱面街”。

这里还有许多其他中华料理,如东坡肉、干烹鸡、北京烤鸭、牛肉面、小笼包等,中国各地菜系汇集于此。还有以纪念辛亥革命胜利而命名的“共和春”中餐馆,成为华侨历史的见证。

不过随着中韩文化的交融,大量华人融入韩国社会,搬离中华街,华人在韩国的居住地遍布首尔、仁川、釜山和光州各地。目前仁川中华街的经营者以韩国人居多,华人经营者只占1/3。

1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