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医学博士和博主连麦,吐槽自己的悲惨人生下场。这个医学博士我们叫他博士先生吧。
博士先生说他是一名医治癌症的医生,但是目前他却得了癌症,晚期了,大限将至,走路都很困难。目前也在做化疗,头发掉光了,口腔和食道都严重损伤,吃东西都咽不下,下颚也做过手术,走在路上都被小孩子嘲笑,所以也不太愿意出门。目前工作也辞了,处于半离职状态,房子也卖了,自己也到处走走看看,去了十几个省,都是去走访下自己曾经的朋友,算是要来个告别。
博士先生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却得了癌症,特别不甘心。他现在特别怨恨自己的病人,特别讨厌他们。那些病人觉得60元的挂号费都贵了,易先生觉得,他本科5年,研究生4年,博士3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校,为病人治病这点钱病人都嫌贵。
刚出来他也想当一名好医生,好多病人来找他看病,说家里没有钱,他都垫钱给病人,在病人身上垫的钱大概加起来都有四五十万了,然而很多人就是连还都不还了,收回来的就只有2万块,令他十分心寒。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给病人垫医药费,他觉得医院就是因为病人没钱的话该拔管该拔针拔针,该停药停药,他看不下去,觉得自己是好人就去帮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医生,就连现在做化疗,食道损伤吃不下东西,有个病人特地从外地跑来找他,说这个手术只有他能做,他还坚持给他做了9个小时的手术,当时中间还出来吐了好几次血,虽然当时已经处于半离职状态了,还是回去给他做手术。平时遇到病床上的老奶奶无人照顾,他还给她换尿不湿。
他平时看病,为了给病人省钱,尽量开便宜的药,导致没有给科室创利,被领导和同事排斥,长年被安排夜班。
他还捐助了山区的两个孩子,从九岁到现在读大学。
他觉得自己是个很努力的人,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做人,还是做一个好人的问题上,他一直很努力,他在努力做爸妈期待的孩子,老师期待的好学生。
但是他现在就是觉得特别不甘心,为什么一直做好事、做一辈子好人,却得了癌症。
他现在特别讨厌他的病人,因为,他是专门研究癌症和治疗癌症的医生,很多病人觉得他治疗癌症的还得了癌症,然后觉得他医术也不怎么样。他的病人们觉得他把人治好了是本分,认为他制造不了医疗奇迹他就该死。他痛恨他们。
他觉得现在他的逻辑已经不自洽了,感觉自己整个人生观全部都损毁了。为什么做了一辈子好人,努力了一辈子,却好人没有好报,做好事却落得如此下场。他怨恨自己的病人,他用心、额外牺牲自己为病人却让病人觉得理所当然,为病人垫钱却不还,因为给病人省钱而导致自己受排挤常年上夜班,努力学医救人自己却得了绝症。觉得自己燃烧了大半辈子,付出了一半人生,却不知道获得了什么。
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这半辈子在忙的什么。他迷茫痛恨,觉得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了,这辈子也没有给社会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得做出丰功伟绩报答国家。
先生大义,做了一辈子好人,却得不到好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01
没有先爱和照顾好自己,就去帮助他别人
托马斯.摩尔说过:“爱自己,才能爱他人”,乔治.艾略特也说过:“爱你自己,是一切伟大事物的开端”。
唯有自爱,方能他爱;爱满则溢,先盈自身,再泽旁人,如晨曦之光,先温暖自己,再照耀大地。
一个真正能够给予他人帮助、给予他人爱的人,一定是个身心都有余力,爱意满溢的人,一定是那个懂得先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需求的人,要自己有余力需要释放了,那样才是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爱他人。
博士先生这样,可以说,他这个不是善人。真正的善人是会善待第一众生:自己的身心。博士先生只是追求外相的“善人”,没有懂得善待自己。讨厌病人说挂号费贵,心生怨恨,身体内的讨厌细胞就一直强大。一直付钱为人,但有记在心里,事实上心态上就很注重这些钱,付出但又渴望得到回报和反馈的矛盾,又让矛盾的细胞迅速长大。
行为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是心和行没有一致,做的好事根本给不了他快乐,一直没有让自己处在身心的愉悦中,心不舒服万病来。核心就是“伪善”,懂得对自己善的人,爱自己的人,才真的懂得对别人善,才能真正有能力爱别人。
博士先生这样,也许是从小受到的道德束缚太多,没有真正关注到自己,却一直去付出,只考虑到他人。他一味强调的的是自己要努力做父母期待的好孩子,老师期待的好学生,病人期待的好医生,社会的期待的好人。对自己道德要求太高,能力却又匹配不上,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与现实行为的自己产生了矛盾,产生内耗,心不健康,身就病倒了。
02
没有正视自己的正当需求,“超我”压抑了“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三个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理世界。“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乐,是自驱力,利己;“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是控制力,现实;“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是指导力,利他。
博士先生就是很久以来在“超我”的标杆下活着,这个“本我”就越压抑,最终会出来影响他,当他学习认真努力、工作认真努力、做人认真努力,一直做个好医生,好人,最后在这个庸俗的社会中发现,自己图个啥呀,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里?责任太多,奖励太少了,他会觉得不值,太累了。最后身心都崩溃。
所以,人要正视自己的正当需求,大胆满足它们,不要有任何道德包袱,心理负担,该休息休息,想怼人就怼人,大胆提需求,有仇就要报,但是也不要惹是生非。一般正当需求得到满足的人也就不会滋生不正当需求了,不正当需求大部分是因为极度压抑正当需求而产生的变异需求。
03
过度帮助他人,介入他人因果,承担了他人命运
曾国藩曾说:“不介入他人因果,不背负他人命运。”
莫言也说:“不要参与他人的因果,不要扰动他人的气数。”
诚然,尊重他人的命运,不要插手他人的因果,过度帮助别人会承担别人的命运,破坏自己的运气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博士先生太过于圣母心,圣母心就是面对可怜人不由自主想要帮助他,过分帮扶。有圣母心的人,大都想要借助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别人。
博士先生他能力不够,病人众多,却妄图用自己一丝微薄之力拯救众生,其实照规矩做好自己医生本分工作即可,没有必要插手额外太多的事,就不会有后来的内耗和心寒。
曾国藩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世间万法,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圣人有圣人之道,愚人也有愚者之法。诚然,心存善念是值得倡导的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打破他人的界限。
作为清醒的成年人,应该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不要随便妄图去解决别人的人生课题,更不要陪跑别人糟糕的人生,不介入他人的因果,不承担他人因果。让别人成为别人,自己成为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