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到智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刘伯温,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比刘伯温还精,算得准、藏得深,一辈子就干了两件大事,却次次惊动天下。
更难得的是,他没有落个“功高震主”的下场,反而安安稳稳活到老。
这人在历史上没那么高调,却是真正的狠角色。他到底是谁?又做了哪两件事呢?

姚广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一年,浙江余姚一个名医之家迎来了新生儿,取名姚广孝。
与大多数孩子不同,小广孝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他生活的年代,蒙古铁骑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

姚广孝自幼聪颖过人,家中医术精湛,本可循着祖辈的路子,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者。
然而乱世之中,他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与人间疾苦,内心深处涌动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成了年轻姚广孝最迫切的愿望。

不同于同时代的许多读书人选择参与改变世界的洪流,年少的姚广孝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出家为僧。
他剃度于杭州灵隐寺,专心研习佛法经典,试图在佛门清净之地寻找内心的安宁。
佛家的慈悲与智慧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世界之门,但求知若渴的姚广孝并不满足于此。

随着修行的深入,他发现单一的学问难以解答自己对世界的全部疑问。
于是,他又转投道教,学习太极八卦、阴阳术数,钻研天文地理。
不仅如此,他还潜心研读儒家经典,逐渐在儒释道三家学说中游刃有余,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种跨界学习的经历,让姚广孝的眼界与思维方式远超常人。
在修行的日子里,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了超凡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些能力在后来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他立足的关键筹码。

刘伯温
在姚广孝潜心修行的同时,另一位天才少年刘伯温已经在学术道路上崭露头角。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一个耕读之家,比姚广孝年长几岁。
如果说姚广孝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选择成为一代智者,那么刘伯温则是天生的神童,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

刘伯温的童年故事几乎成了后世家长教育孩子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他四五岁就开始读书识字,短短一年内就能通读各种文章。
六七岁便能执笔写字,八九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令成年人也自叹不如。
更令人吃惊的是,十二岁的刘伯温已经考取了秀才,在当时堪称神童。

少年刘伯温的学习速度令人咋舌。
十四岁时,他仅用几天时间就学完了《春秋》这部儒家经典,十七岁便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这种超常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速度上,更体现在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融会贯通上。二十三岁那年,刘伯温顺利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的大门。

按照常理,如此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在元朝科举制度下本应青云直上,获得高官厚禄。
可面对元朝末年的腐朽统治,满腹经纶的刘伯温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隐退山林。
他对混乱的政局和腐败的官场感到失望,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

这一选择看似消极,实则体现了刘伯温的高尚品格和政治智慧。
这段隐居生活让刘伯温有机会深入思考国家治理之道,为他日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位谋士的不同抉择
当朱元璋的起义军日渐壮大,刘伯温被慧眼识才的朱元璋请出山,成为其麾下重要谋士。
凭借超群的才智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刘伯温在军事、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为新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为明军制定严明军规,使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队伍逐渐成长为纪律严明的军队。

参与制定《大明律》,为明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城市建设,设计都城布局,甚至在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等方面都贡献了宝贵智慧。
可以说,明朝初年的诸多制度设计都凝聚着刘伯温的心血。

而权力场中的刘伯温注定难以善终。在明朝建立后的权力斗争中,刘伯温虽然位高权重,却也引来无数忌惮和猜疑。
朱元璋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对这位才智过人的谋士心存戒备。加之朝中其他大臣的排挤,刘伯温最终郁郁而终,未能安享晚年。

相比之下,姚广孝的政治生涯起步较晚,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明朝建立后,他曾参加过僧官考试却落榜,这看似是一次失败,实则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随后他入天界寺修行,因缘际会结识了燕王朱棣,并成为其座上宾。

姚广孝敏锐地看出朱棣的雄才大略和不甘人下的性格,决定追随这位潜龙,北上至北京。
当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孙时,政治风向已然微妙变化。
朱允炆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直接威胁到朱棣的安全和利益。

在这危急关头,姚广孝献上了惊世一策——建议朱棣起兵"靖难",以"清君侧"为名挑战皇权。
这无疑是一场惊天赌博,稍有不慎便是身首异处的结局。
但姚广孝凭借精准的政治判断和出色的军事谋略,成功帮助朱棣取得了最终胜利,登上皇位,建立“永乐盛世”。

智者的归宿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功勋卓著,理应获得高官厚禄。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助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却婉拒了皇帝的重赏,只接受了"佛国普度大师"的荣誉称号,选择回归寺院修行。
每天上朝,姚广孝仍穿僧袍,不改本色。他深知权力场中的危险,清醒地认识到功高盖主的后果。

功成身退的选择,不仅彰显了他的智慧,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最终,姚广孝活到八十多岁高龄,在寺庙中安然离世,实现了许多政治人物梦寐以求却无法达成的善终。
反观刘伯温,虽然才华横溢,功勋赫赫,却未能在权力斗争中全身而退。

他深陷朝堂争斗的漩涡,最终抑郁而终,未能享受应有的晚年生活。
两位一代智者的不同结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差异,更折射出在权力政治中生存的不同哲学。
刘伯温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神童到隐士,再到开国元勋,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他始终无法摆脱权力场的束缚,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姚广孝则展现出另一种生存智慧。他的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助朱棣夺取皇位和功成身退。
前者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谋略和胆识,后者则体现了他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识和超然物外的智慧。

正是这种适可而止的哲学,让他能够全身而退,安享天年。
人们常说刘伯温是明朝开国谋士之首,但从长远来看,姚广孝的人生或许更胜一筹。
他不仅实现了政治抱负,更实现了个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安全,这在那个权力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残酷的年代,堪称一种难得的成功。

刘伯温与姚广孝,两位明朝杰出谋士的人生,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智慧。
前者才华横溢却郁郁而终,后者深谙进退之道而享受天年。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懂得如何获取成功,更知道何时全身而退。在人生的棋盘上,落子无悔,适时收手,方为上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明史》、《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