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行动,无疑是第 12 侦察大队在老山前线经历的最为惨痛的一次失利。在此次行动中,出击分队原本肩负着抓捕俘虏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痛心疾首。他们不仅未能达成预定目标,还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参谋傅平山壮烈牺牲。
这次行动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完全是由盲目冒进、组织混乱、通联不畅所导致的。从盲目冒进的角度来看,在行动策划阶段,或许是对敌方的实力和地形等关键因素估计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侦查和分析,就贸然采取行动。比如在类似的作战行动中,如果能够提前摸清敌方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以及可能的增援路线,就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和稳妥的作战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但在 403 行动中,这种必要的准备明显缺失。
组织混乱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行动执行过程中,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出现了严重问题。可能存在指挥链条不清晰、任务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使得整个行动无法高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一些成功的侦察行动中,各个小组分工明确,相互之间能够迅速响应和支援,形成强大的作战合力。但 403 行动中,这种协同作战的优势荡然无存。
通联不畅更是给行动带来了致命的影响。在战场上,及时准确的通信联络是确保行动成功的关键。然而在 403 行动中,通信设备可能出现故障,或者通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信息传递延误、失真甚至中断。这使得指挥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战场态势,无法对突发情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调整。回顾历史上的成功战例,良好的通信保障往往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403 行动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军事行动中,充分的准备、严密的组织和顺畅的通信是何等的重要。
1986 年 12 月中旬,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时节。12 大队特侦 4 连意外地收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据可靠消息称,在距离边境 15 公里的越军大黑山阵地,每天上午 9 点至下午 2 点这段时间内,总会有人出来打水。出来打水的人数不定,多的时候能有 3 人,少的时候则仅有 1 人。而且,这些出来打水的人员基本上都不带武器。经过进一步的探查,了解到驻守该阵地的越军大约为 1 个排。
特侦 4 连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简直如获至宝。要知道,自从进入前线以来,12 侦察大队在过往的战斗中战绩一直表现平平,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此次获得的这份情报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转机。上至副大队长李鹏,下到 4 连的各排长,每一个人心中都燃起了强烈的渴望,渴望能够凭借这次机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耻,为部队争得荣誉。
1986 年 12 月 25 日,寒风呼啸着掠过大地。副大队长李鹏亲自带着侦察参谋傅平山、张玉珠,不畏严寒,毅然踏上了远距离勘察的征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次勘察过程中,他们在没有进行详细核实的情况下,仅仅凭借内线提供的情报和一张简略的地图,就仓促而草率地制定了抓捕计划。这个行动被赋予了“403”的代号,仿佛承载着众人殷切的期望,却也隐藏着诸多未知的风险。
1986 年 12 月 26 日,夜幕渐渐降临。4 连召开了一场气氛紧张而凝重的会议,全体参会人员都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会议上,他们仔细地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行动人员的具体名单,精心策划了行动的打法,精准地敲定了抓捕的最佳时机,同时也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预判。
晚上 9 点半,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出击分队在副大队长李鹏、特侦 4 连连长胡贵林和大队侦察参谋傅平山的亲自带领下,精神抖擞地从边防 2 连驻地登上了卡车。卡车的引擎轰鸣着,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载着满怀决心和勇气的战士们向着目标进发。
晚 10 点半,分队顺利抵达边防 3 连的防御阵地。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引领下,战士们按照预先制定好的火力组、捕俘组的顺序,小心翼翼地向前开进。每一步都充满了谨慎和警惕,他们深知,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战斗。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此次行动当中,4 连的行为存在严重的违规之处。他们既没有向大队进行请示,也没有向军区前指汇报相关情况,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决定而展开行动,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属于擅自行动。这种未经上级批准的擅自行动,在军事行动中是极为严重的违规操作。因为军事行动需要高度的协同和统一指挥,任何一个部队的单独行动都可能打破整体的战略部署,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而 4 连此次的擅自行动,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了一种缺乏上级指导和支援的危险境地。
夜里山区雾大,能见度差,加之地形不熟,分队走了近3个小时,才于27日0点达到大黑山间隙部,李鹏做了简短布置后,就带着傅平山等人组成的捕俘组继续向纵深渗透。火力组就地占领有利位置,随时准备支援。
在凌晨 4 点半,天色依然被黑暗所笼罩,捕俘组悄然行进,终于抵达了大黑山越军阵地东侧 400 米的位置。这个阵地所处的环境极为特殊,其四周被繁茂的植被所环绕,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从整体态势来看,它显得孤立而突出,仿佛一座孤独的堡垒矗立在那里。
值得注意的是,该阵地与我方阵地之间,横亘着一座连绵起伏、巍峨险峻的大山。这座大山不仅增加了双方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信息传递和支援行动变得困难重重。
在清晨 6 点,天色依旧昏暗,在经验丰富的向导小心翼翼地引领下,工兵排长李忠信沿着大黑山山体左侧开始了艰难的行进。他步伐稳健,谨慎地向右盘旋而上,秘密地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在这艰难的作业过程中,李忠信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意外地发现了越军下山、打水的唯一通道。这个发现对于即将展开的捕俘行动至关重要。
为了万无一失,确保捕俘行动能够成功,傅平山、李忠信、林江三人毫不犹豫地再次前出进行深入勘察。他们身背装备,在复杂的地形中艰难前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行动的细节。10 分钟后,三人顺利完成了侦察任务,迅速返回向李鹏详细汇报了侦察到的结果。
经过深思熟虑,李鹏果断决定在大黑山阵地和水沟之间那条狭窄的小路上设伏,静静等待时机,准备捕捉敌人。
6 点半,捕俘组悄然进至距离越军大约 150 米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地点进行隐蔽。其中,4 连长胡贵林、李忠信、3 班长韩向才被精心配置在小路上方的敌阵地下,他们全神贯注,时刻担负着警戒的重任。而 1 排长林江、1 班长李洪国、5 班副班长韩晓雷则被安排在右侧小路的转弯处,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在关键时刻负责对敌人进行抓捕。
李鹏则带着警卫员,隐蔽于山脚一块相对隐蔽并且便于拍照的石头后面。这块石头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屏障,他们所处的位置相较其他人更靠近越军纵深,这意味着他们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但也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9 时半,一名越军士兵挑着水桶慢慢走下来。然而,由于当地复杂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限制,捕俘组起初未能及时发现这名越军。当这名越军逐渐接近水沟时,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的李鹏率先发现了他,紧接着,捕俘组也听到了那轻微的脚步声。此时,敌我双方的距离已经极近,使用电台传递信息极有可能被越军察觉。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捕俘组别无他法,只得采用脚蹬、踢等极其原始却又有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当越军行至警戒组潜伏位置的前方时,毫无预兆地停下了脚步,眼神充满警惕,脑袋不停地左右转动,仔细地四处观察。见此紧张情形,警戒组的战士们深知绝不能让敌人有所察觉,否则整个行动将功亏一篑。于是,他们毫不犹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而起,如猛虎般迅猛地扑向该敌。
这名越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他本能地撂下水桶,转身拼命就跑,同时扯着嗓子大声呼喊,企图向山上的同伴示警。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胡贵林反应迅速,当即举起微声手枪,瞄准敌人连开两枪。伴随着两声轻微的枪响,越军瞬间中弹,身体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在了路边。傅平山、林江等人没有丝毫的迟疑,以最快的速度迅速上前,紧紧地将敌人捕捉住。
要知道,在这样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每一秒的犹豫都可能导致行动的失败。而我方战士们凭借着果敢的决断和出色的战斗素养,成功地应对了这突发的危机,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精湛的战斗技巧。
就在这时,山上的越军凭借着他们的高度警觉,敏锐地发现了我军的行踪。他们顿时如临大敌,慌乱中开枪疯狂阻拦,子弹呼啸着从我方人员的头顶和身边飞过。同时,越军迅速组织人员,气势汹汹地展开追击。
捕俘组在完成任务后,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战场。然而,刚刚撤出大约 200 米的距离,身后就传来了越军追兵那嘈杂的脚步声和呼喊声。只见越军追兵一个个面露狰狞,手持武器,不顾一切地向我方扑来,那紧迫的形势让人感到窒息。
情急之下,傅平山果断下令将俘虏击毙丢弃。此时,李鹏和警卫员尚未回撤,傅平山在组织人员撤退后,立即孤身返回寻找他们。
4 连长胡贵林神色严峻,果断带领着其他人迅速朝着我方境内开始回撤。此时,约 1 个班的越军占据了制高点,他们凭借着地形优势,以步枪和机枪向我方猛烈射击。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在我方周围掀起阵阵尘土。
然而,我方所携带的武器射程较短、威力欠佳,这在与越军的对抗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之山高林密,雾气浓重,无线电信号受到严重干扰,根本无法与火力组和边防部队取得有效的联系。捕俘组在越军强大而密集的火力压制下,处境极为艰难。没办法,胡贵林只得带领着大家,冒着越军那犹如狂风暴雨般的绵密火力,相互交替掩护着艰难后撤。
在此期间,他们在约定地点幸运地与向导成功汇合。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 1 点多,在拼命跑出去 3 公里左右,再三确认已经摆脱了追兵之后,捕俘组的成员们才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此时,除了傅平山、李鹏及其警卫员之外,5 班副班长韩晓雷也不知去向,失去了踪影。
在这危急关头,胡贵林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毅然决定继续带领大家撤退。这样的决策既能使大家尽快脱离危险区域,同时也能够吸引越军的追击,从而为 4 名队员的安全撤离创造宝贵的机会。
在撤退的路上,我军意外地发现一名越南妇女怀抱婴儿,背对我方端坐在右侧竹林边的大石块上。有战士出于紧张和担忧,认为我方已经暴露,为防止该妇女向越军通风报信,提出应该击毙她。但这一想法遭到了胡贵林的严厉痛斥,他强调了人道主义和我军的纪律原则。
28 日 0 时,撤退人员终于到达了国境线附近。他们沿着小溪小心翼翼地向国境线爬去。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导也迷失了方向,全体人员无奈之下只好就地休息,以保存体力。
早上 6 点,天色渐渐明亮起来,撤退人员重新振作精神,开始寻找正确的路线。经过不懈的努力,到 9 点,在经历了长达 23 个小时的艰难历程后,捕俘组终于撤回到了边防 3 连驻地。
而李鹏和警卫员在枪声响后,选择继续隐蔽在原地。待越军追兵下山后,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胶卷,带着警卫员以匍匐的姿势向东北方向缓缓退去,最终于 29 日上午安全撤回。
5 班副韩晓雷则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和主观判断,在敌境内独自活动了 3 天。这 3 天里,他时刻面临着被发现的危险,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生存能力,于 30 日 15 时安全返回。
参谋傅平山在与越军艰苦周旋六天五夜之后,最终于 1987 年元旦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30 岁。战后,成都军区为他记一等功。在追悼会现场,许多干部战士悲痛不已,泪水夺眶而出,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友而感到无比痛心。
经此一战,12 大队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陷入了低落的状态。一直到“波积行动”,12 大队才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表现,彻底扬眉吐气,重新找回了自信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