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都说父母溺爱孩子,但是你听说过溺爱父母的孩子吗?
有个咨询者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小美,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小美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
通过接触,两个都对彼此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可是在小美的妈妈眼里,小美现在的男朋友并非良配。
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两个家庭隔的距离太远了。
于是,小美的妈妈一直很反对他们谈恋爱。不过,小美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毕业后,她已经决定了要和男友去广东发展。
在得知小美的决定后,小美的妈妈就开始对小美进行电话轰炸。
每次打电话的时候,小美的妈妈就开始对小美诉苦:
“你真的忍心抛弃妈妈去那么远的地方吗?妈妈就你一个女儿,你真的要这么自私吗?”
小美对妈妈解释,自己选择去广东,不是受到了男友的影响。
而是她自己认为,广东是一个值得发展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更迅速地成长。
然而,小美妈妈对小美的这些解释根本就没听进去。
见小美不为所动,她直接向小美哭诉:
“当初你爸爸在外面有了女人,妈妈可是为了你才没有选择离婚的呀!
你的年纪还那么小,妈妈只能委曲求全。现在好了,你翅膀硬了,就不要妈妈是不是?”
虽然小美对自己的决定并不后悔,
但是妈妈的这一系列操作还是让她产生了沉重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她甚至觉得妈妈是对的,自己不应该如此自私。
在中国,和小美面临着相似困境的年轻人想必还有不少。
“你要是为了妈妈好,就不能这样做!”
“你要是眼里还有我这个爸爸,就不要做让我生气的事情!”
这些孩子并不是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也不是做了什么违反法律或是违背道德的事情。
他们只是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却要经得父母的同意。
不仅如此,有些父母为了把孩子绑在身边,还故意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和负罪感。
这些都是家长经常使用的手段。
说到底,还是因为在中国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太模糊了。
个体不仅要背负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还要替父母背负他们的人生,
这是一种溺爱父母的行为。
如果一味地溺爱父母,孩子就会渐渐失去自我。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们都要把父母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置自己的感受于不顾。
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问题吗?——我和你老婆掉河里了,你先救谁?
其实,这不是救谁的问题,而是谁在你心里比较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经典的回答——先救老婆,因为救妈妈是爸爸的事情。
在有些老一辈人的眼中,这似乎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回答。
但事实上,这个回答的经典之处不在于回答本身,
而是提出了一个和“课题分离”有关的问题:究竟谁该为对方的人生负责。
在东亚传统社会中,父母被认为是一个家庭的天,也是一个家庭绝对的权威。
在这个权威面前,其他任何的一切都要让步。
所以,在东亚社会中,很容易出现“愚孝”的人,说白了也就是溺爱父母的人。
可是在现代社会却不同了,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在自己的人生中,排名第一位的应该是自己,随后是伴侣,父母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是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把自己的问题强加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替自己背负痛苦;他们也分不清哪些是孩子的课题,
于是他们总是对孩子的人生进行干涉。
很多孩子也看不清这一点,他们对父母的干涉感到痛苦,
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又使他们屈从于父母的干涉。
其实,他们也像父母一样,没有做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解决这些烦恼的手段就是要学会分清,
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
那么,人要如何做到“课题分离”呢?判断一个课题是否属于自己的标准就是,
判断承担这个课题的主体是谁。
比如,一个30岁的女孩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而没有结婚,
可是她的父母却硬要逼她和父母看中的一个男孩结婚。
在这个事件中,结婚这个课题就属于女孩自己。
因为,承担结婚这件事的后果的人是女孩,父母不可能替她承担。
那么,当人们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对方的课题后,
就要对不属于自己的课题说不。
就像小美,她去哪里工作,其实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选择去广东,不等于抛弃母亲,也不等于不赡养母亲。
她选择去广东,是为了自己的发展。
在这个时候,母亲试图用内疚去捆绑她,小美就要对母亲坚决地说“不”。
“这是我自己的事,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有权利决定我的人生!”
至于母亲的问题,则应该归属于她自己来解决。婚姻不幸,不是小美的错。
她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孩子,但事实上则是把小美作为自己不敢离婚的借口,
孩子不应该为她自己的问题买单。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课题。
我们从妈妈的肚子中出生,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分离,也是生理上的分离。
而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的就是第二次分离,
也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妈妈和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父母是成年人,成年人已经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不仅要学会放孩子勇敢去飞,也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再把自己的课题强加给孩子。
这才是真正无私的爱。
就像《小欢喜》那首歌里唱的:“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我会目送你的背影,渐渐走远。”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