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不断被刷新,学历只是门槛,并不代表竞争力!

熊猫大大和熊猫小小 2023-05-08 12:36:07

今年全国的毕业生预计将达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2万,再创记录,“最难就业季”不断被刷新……这两年关于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从“脱掉孔乙己的长衫”到“中传女硕士做保洁”等一系列话题热度,折射出的就业难依然是当下年轻人面临的难题。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家都意识到:学历内卷已成常态,一纸文凭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已不能有说明什么,即:学历是门槛,而不是竞争力。

一、考研人还要卷吗?

从“人才济济”到“人才挤挤”,考研陷入一种越来越卷的怪圈,甚至每年都会被冠上“史上”的标签。近七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17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13.56%;18 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18.41%;19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21.85%;20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17.59%;21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10.56%;22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为21.22%。而23考研人数仅为474万,增长率为3.72%,这与22考研21.22%的增长率相比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虽然总体还是上涨,但上涨幅度却是大幅下滑。

但23考研的实际情况,让很多同学被迫弃考或是因为变成小阳人而发挥失常,选择明年再战,所以24考研的报考人数确实还是会有增长的。

考研越来越卷,对于专科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候,“逆向考研”就成了专科生们的新热潮,另辟蹊径同样提升了学历。

二、就业难的状况

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现象。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90后毕业生深陷就业“困境”,除了普遍低薪、招聘需求低的问题之外,更让人苦恼的是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等途径求职都难以拿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不得已转向低端市场等职业岗位。新闻报道中的一位叫王伟的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毕业后,在一家小型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薪水只有2000元每月的工作。从事这种低薪工作意味着低额的工作收入,停留在职业领域的底层。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闵维方,岳昌君,丁小浩

阅读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情况的要求过高。往往招聘岗位涉及到按照以前工作经验或者是需要特定职业证书。这儿必然会造成搞得毕业生很难得到满意的工作。据数据查询,对于求职者的资历,招聘单位往往需要求职者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或者有某些特定的职业证书,这就要求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拥有实习、实践经验、职业证书等等,这显然会放大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招聘制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大多数公司中,招聘工作往往被委派给人力资源部门或人事招聘经理,而这些部门或经理本身缺乏足够的行业知识和技术背景,导致他们往往只会关注学历、年龄和其他表面因素,而忽略了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些重要因素。这导致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被排除在就业市场之外。

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则喜欢选择"快餐文化"。大多数企业不喜欢招应届生,其主要原因是,在招入应届生后,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等培养两三年后,刚刚用得上手时,不少人就选择了辞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多花钱去挖人,也不愿意去培养应届生。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就是一些毕业生忽视了与报考职位的专业不符,这也就导致了较大的就业生被踢出。他们毕业后面对的试题遇到的各种困难,不仅面临着职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机会少, 很多有意的毕业生成了没有任何办法的闲散人员。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大学或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们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并不具备实用性,使得他们在找工作时非常吃亏。

职业规划与发展。尽管几乎所有大学都号称自己有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课程的计

划,但其实这样的计划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往往没有足够地考虑到真正必要的实践技能和市场需求。此外,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仍然缺乏清晰的规划,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获得职场上更高的发展机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作者: 甘萍,吴丹 主编

阅读

全球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一大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当今世界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全球制造中心,中国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力,包括熟练工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专家。然而,由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失业率也越来越高,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

三、就业难的原因

本质上,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工作机会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面:

1.招聘难度过大。在当今经济下行的市场环境里,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招聘标准不断提高,其招聘的进程变得更困难了,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矛盾。

2.薪资水平不清晰。事实上,对于大学生来说,仅凭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保证他们求职时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这也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问薪难、招聘方凉的表现。

3.职业特殊性使然。有不少行业领域,如医药、金融、咨询等,这些行业岗位需要求职者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否则便会被冷落。

4.由于学校教育内容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相当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越来越尴尬。

很多高校所学专业对接性差也是主要原因。大学生的供给不符合市场的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跟市场需求对不上。有一些专业的设置可能在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个需求。比如说文字、历史类专业,最终很多人只能去从事文员、销售等职位。一位毕业生家长曾叹道,前几年孩子上大学时,这个专业还很热门,被单位一抢而光,现在就算跑遍人才市场也没人要了。所以高校校长们与其希望招聘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倒不如反醒一下,如何将自己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对上口。

5.受经济原因影响。毕业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大批90后承受着诸如房贷、车贷等高昂的生活费用,这导致他们停留在初出茅庐的状态,往往先从薪资最低的地方开始发挥。

6.政策支援不充分。相信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有所听闻:围绕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推行 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毕业生的资金扶持、就业培训、创业等。而实际上,许多这样的政策措难以落实,使得相关的就业群体常届时难以享受到政策支持,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生活环境的改变、就业忽悠、长时间的就业压力、空虚、失落感等等诱发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抑郁情况。而这种抑郁情况对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同时,这种长时间的就业压力和失落感还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睦,家庭成员则会遭受很大的困扰。

每年都在说“世上最难就业季”,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在的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

并不是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不要认为,“大学生”这个头衔还有多少光环。

大学毕业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新的开始。

你可以选择,做奋进的勇者,还是做自满的大学生。

如果你选择做奋进的勇者,那么就数一数,自己和全国第一(不是指成绩)有多大差距?然后,以这个差距为标准,努力吧!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批评阶段,也不能放弃解决的意愿。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虽然政府和社会都在努力改变这一现象,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招聘制度、加强职业规划和发展以及加速全球化步伐等措施,我们或许最终可以帮助那些大学毕业生们找到他们在职场上的合适位置,并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116
评论列表
  • 2023-05-09 12:58

    小学教师都要求硕士

    熊猫大大和熊猫小小 回复:
    卷的厉害呀
  • 2023-05-14 09:55

    只有压榨慌没有用工慌、中国垃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