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之后,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某街边卖淀粉肠的老人,一根都没再卖出去,只能饿了自己吃。她或许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我们知道,那天之后,“骨泥”两个字上了热搜,说是淀粉肠用骨泥制成。
相关的热搜也有,“淀粉肠摊主一晚0收入”。
我看了词条里一些爆料,老人、甚至还有年轻人几天前刚为了补贴家用专门买三轮和炸锅,焊棚子躲城管,出摊卖淀粉肠。结果突然间发现,淀粉肠嘎了。
我很少吃这类食品,就算没有此次315晚会,我也很少买炸串之类的食物。所以骨泥之说本身对我影响不大,可我想说的是,让这些拼生活的底层摊主们损失顾客的,并不仅仅因为“骨泥”两个字。
有些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否则的话,这种“谈骨泥而色变”的情况在今天那些教授们出来科普之后就会转变才对。事实是,作用微乎其微。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想想平常看过一些印度大街小巷上的食物之后,感到脏乱恶心。有一天他们忽然告诉你某一款印度小吃虽然也处于那般环境中,但却很干净,你相信吗?
也许真的很干净,但是你不信。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兴民表示,目前骨泥用途广泛,作为食品会添加在饺子、包子等速冻食品做馅料,总体来说对人体钙质的补充有一定作用。
湖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营养技师罗文表示,骨泥由骨骼粉碎而来,跟日常吃的脆骨等成分相同,食品中添加骨泥并不违规。
我自然不相信这些人,于是专门自己去检索相关资料。这就如同你们根本不相信骨泥能吃一样。
专家们自我作掉了可信度,频繁的食品问题同样如此。
骨泥本身就是食品添加剂,你吃过的很多东西和骨泥也没啥出入。比如海鲜浆,是由海鲜残渣磨碎而成的食品;再比如一些汤底,里面加的骨头浆也是骨头磨碎而成,你想吃还得加价;再比如更常见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乳酪蛆,生活在乳酪中的微生物,乳酪制作过程的必需品——乳酸菌和酵母。
另外也有媒体出来解释了一下,淀粉肠没上315,那是当天央广网发布的另一条新闻,而记者采访的更是淘宝卖宠物食品的商家,并求证“骨泥人能不能吃”,别人卖宠物食品的,你问他人能不能吃,那肯定说不能吃啊。这就好比你拿起一包宠物饼干问人能不能吃,饼干人当然能吃,但宠物饼干自然还是别吃为妙。
我想说的很简单,一些食品的原理和存在的价值,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人们之所以反感,是长期以来对大环境中的食品安全产生了担忧和不信任。
比如我现在知道骨泥能吃了,可我还是会尽可能不吃,毕竟鬼知道你用什么骨头做的骨泥?
说得难听一点,有些人可能在发达国家的包装上看到配方表包含骨泥,就不会太过诧异。但他们要是在印度的“美食一条街”上看到一双手拿着骨泥帮他撒了点,恐怕胃里能立刻泛起酸水。
发达国家当然也吃骨泥,比如“骨汤”,或者一些调味料、蛋白棒里都可能出现骨泥这种添加剂,只不过这些东西必须符合FDA的标准,否则商家会很惨。
这个所谓的标准,就是人们放心的源头。
所以淀粉肠突然卖不出了,和“骨泥”有关,更和我们频频曝出的食品问题有关。鸭肉猪肉合成品充当牛肉,鸭肉里面有鼠肉还要狡辩,摊贩上的过期油等等,都是长期以来对人们潜在的暗示。
各位想一想,身为长辈的有没有告诫过孩子少去外面吃,不干净;身为子女的又听到过多少次来自父母“少吃慎吃”的叨扰?这种潜移默化产生的长期影响,远比骨泥影响大多了。
土坑酸菜后老坛酸菜卖不出去了吗?一样卖。只不过这种问题继续出现,越往后人们的戒备心越大,也就越难卖了。
所以这次的淀粉肠事件,我只能说淀粉肠小摊贩倒霉,比它更有问题的食品,难道就不存在了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食品问题其实就是商家自己挖了个坑,最后却不得不自己跳进去。
继续自砸自锅吧,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家里烹饪,而不愿意出门。至于商家们砸锅用的锤子,将成为他们最后的绞索。
本文来自公众号“竹不倒”。
专家先吃,我才吃
狗都不吃 专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