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江南一郑 2022-01-18 11:34:54

虎年大吉

还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我们就将迎来传统农历的虎年了。

但每每提起过年,不止一个朋友说现在的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过年是否有年味,与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有关,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

适逢这段时间,笔者在翻阅《荆楚岁时记》等有关民俗、习俗方面的资料。或许对回答上述问题,有一些帮助。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宗懔编写的一部关于荆楚大地时俗节令的散文体系著作。宗懔出生在荆州,是河南南阳人。《荆楚岁时记》成书后,由于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南北方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

我们还是从《荆楚岁时记》关于正月的记录开始吧。

大年初一

我们现如今的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记录为三元之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也是这个月的开始,如果从半夜十二点算起,也是这一天的开始。

那么这个正月初一,古人或者说古代荆楚百姓是如何度过的呢?

一、鸡鸣而起。全家老少在第一遍鸡叫,就要起床,然后洗漱完毕。

二、在堂阶前烧响竹筒。(目的是驱赶山臊恶鬼。据传说:西方山中有像人一样的鬼怪,名山臊,身长一尺有余,一只脚,不怕人。如果山臊侵犯到人,那人就会出现寒热等症状。以前百姓借助于火来烧烤竹子产生爆裂声,来惊吓山臊,从而让他们离去。)

三、剪刻五彩纸或者把土鸡血淋在门上,或者在门上贴一张画有鸡的纸片。制作桃木板放在门上(称为仙木)。绘制门神,贴在大门的左右,左边神荼,右边郁垒。

四、全家老小整理衣冠,按照顺序拜见庆贺。吃椒柏酒,饮桃仁汤。喝屠苏酒,吃胶牙糖。下五辛盘,进敷子散,服却鬼丸。每人再吃一个鸡蛋。

那么喝酒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的?

年龄小的先喝。

为什么年龄小的先喝呢?

据说,小孩子嘛,过新年了,又长了一岁,要先庆祝他、祝贺他。年龄大的长者过一年,相当于老了一岁,因此安排在最后喝酒。

五、把一串钱系在竹棍的末端,在粪土堆旁绕几圈,然后扔在粪土堆上。说这样能让人得偿所愿。(这里有个传说故事: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的时候,看见车马载着人从湖里出来,那个人自称自己是青湖君。邀请区明去他们家做客,并赠送贵重的礼物给区明,还问他需要什么,旁人有人指导区明,让区明乞求如愿。等到青湖君再次问的时候,区明就按照教他的人说法回答。青湖君很在乎如愿,但是自己的话说出口了,不能收回,只好答应了区明。原来如愿是一名年轻的女婢。青湖君还告诉区明,你把如愿领回家,今后如果还需要什么东西,就找如愿好了,只要你想要的,如愿都可以替你做到。过了几年,商人就成了巨富。后来,到了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有点迟了,商人就拿竹杖打如愿,如愿就钻就了粪土堆了,渐渐地就不见踪影了。再后来,商人家也渐渐衰败贫困了。)

荆州

关于正月初七日,也有一些习俗,比如用七种蔬菜做羹,剪彩色的小纸人或者镂刻金箔的人贴在屏风上,也有制作华丽的首饰相互赠送的等等。

荆州人在初七那一天,还要在门口呼叫家里饲养的牛羊鸡等畜禽来,把粟、豆子拌在灰土里,撒在屋子里,说这样就可以招来更多的牛马。

正月十五呢,主要就是做豆粥,上面添加一些油膏,用来祭祀门户。具体的做法可能也所不同,有的是先把杨柳枝插在大门的左右,看着杨柳枝所指的方向,然后用一些酒脯豆糕插着筷子来祭祀。

据说这样的做法,能让家里的蚕桑增加百倍。

还有迎紫姑的习俗。

从《荆楚岁时记》关于农历正月的习俗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过年的时候,有一套固定的仪式。这种仪式通过年复一年的强化,已经深深刻画到百姓的脑海当中。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这些仪式全部都被简化掉,甚至不再进行这样的仪式,过年也就没有什么内容了。

此外,《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大多习俗都与传统的农耕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正月十五做豆粥祭祀蚕神,还是大年初七想招来更多的牛马这样的美好愿望,无非就是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甜。

但是,当下,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很多乡村的青壮年都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农耕社会、熟人社会的习俗被一点点的消解掉已成必然。

中国结

此外,城市生活,城市工作本身也在不断压缩过年的时间。在乡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必须要在正月十五之前完成的,有的甚至挨到开春也不迟。

你想想,每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到老家都二十七八了,大年初六、七就要再次出门,哪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过年上?

在原先物质不太丰富的年月里,过年可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关口,而准备这些节日食物的过程,其实也是年味的一部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这一切准备活动,现在则是通过淘宝购物,或者直接去市场买、买、买了。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包产到户后,小家庭越来越多,但家庭成员数量却不多,像《荆楚岁时记》当中记载的那样,家中老幼按顺序喝酒一样,如果不是大家庭,其实仪式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当然了,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认识的提高,很多封建迷信思想的破除,也让一些传统习俗自然消亡了,没有这些习俗,自然少了更多人的参与,年味也就淡化了许多。

朋友们,你认为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聊聊清朝初期吴地(苏州)的民俗

跟随屈大均了解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方言03

浙江平湖理发师张阿四的故事

红顶商人胡雪岩野史

秦朝传奇女子巴寡妇清​

0 阅读:548
评论列表
  • 2022-02-07 16:16

    身为河南人的我,春节放假回家,和平日放假回家一样。自己感觉春节和放假一样。就是没有年味,总感觉缺少好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