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国是小麦产量大国,为何还要从俄罗斯大量进口?

科学多一点 2025-02-07 15:48:46

中国小麦产量傲视全球,连续七年超过1.3亿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小麦生产大国。

在这耀眼的数据背后是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俄罗斯的小麦。

明明我国小麦产量约是俄罗斯的1.5倍-1.8倍!

为何还要进口俄罗斯小麦?难道是他们的更好吗?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俄罗斯小麦与我国小麦品质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黑土带,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小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

无疑是最适合小麦生长的地方,同时也为产出高品质小麦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高质量的生长环境,周围茂密的树木360度环绕着俄罗斯的麦田,如同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有效抵御了风沙和污染。

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方式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进一步保障了小麦的品质。

更主要的是,俄罗斯东部地区人烟稀少,土地广阔,也没有什么重工业工厂。

这使得土壤中所含重金属含量极低,不光使小麦生长得更好,更是对追求健康无污染饮食的人群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对小麦品质的极致追求也成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俄罗斯不一味追求产量而是将目光投射在如何提高小麦的内在品质,除了严格把控复合肥和农药的使用外,对转基因小麦种子也是严防死守。

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体现在他们对种植方式的精细化管理上。

为了保证小麦持续高质量产出他们实行轮耕制度,这使得土地能够休养生息,恢复肥力。

冬春小麦一年一季的种植模式,合理的植株密度,以及适度的低温环境,都进一步提升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

俄罗斯小麦的高品质并非空穴来风,其高蛋白质含量(14%-20%),高面筋强度和弹性,以及丰富的营养元素,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俄罗斯小麦出色的面团稳定性和烘焙品质,也使其成为制作面包、蛋糕等面食的理想选择,这与中国小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而中国种植小麦更多是把精力放在产量上,据统计去年我国小麦产量约为14010万吨,比2023年增加了365.8万吨,增长了2.6%。

甚至部分示范区的亩产量甚至高达1600斤,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背后是无数中国农民们的辛勤努力和对亩产量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

然而,高产的喜悦并不能掩盖中国小麦在品质方面存在的不足。

“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小麦产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硬麦多,软麦少的品种结构比例失衡,也限制了中国小麦在特定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中国小麦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约为14%,面筋强度相对较低,粉质稳定时间短,这使得其在制作面包、蛋糕等面食以及高品质面条、饺子方面存在局限性。

正是由于品质方面的不足,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专用小麦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粮食进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小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小麦品质,成为中国小麦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与俄罗斯的小麦,一个产量高,一个品质优,两者之间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中国小麦能否借鉴俄方种植小麦的经验,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升品质,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呢?

中国小麦产业又将如何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中国小麦产业的未来在于提升小麦的品质,但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独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品质道路,这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小麦品质提升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因地制宜这一种植方式就很适合我们借鉴,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种植不同品种的小麦,为小麦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也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壤优势。

其次,要加强优质冬小麦品种的选育,提高优质小麦的种植比例,逐步改变目前品种繁多、品质参差不齐的局面。

但中国并非没有优质的小麦种植地,河套平原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地方,这里孕育出的小麦完全能与俄罗斯的优质小麦所媲美。

可惜的是,河套小麦的种植面积仅仅只有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0.3%,产量更是微乎其微。

这提示我们,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充分发挥优质产区的潜力,是中国小麦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除了借鉴国外经验,我们更需要立足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小麦品种的研发和改良。

培育高蛋白质、高面筋强度、适应不同加工需求的专用小麦品种,是提升中国小麦品质的关键所在。

同时,推广“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模式,建立完善的小麦品质管理体系,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提升中国小麦的品质和附加值。

此外,我们还需借鉴俄罗斯在化肥和农药方面的严格把控,不但能提升小麦的品质和安全,还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小麦的品质提升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中国小麦一定能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我们期待中俄两国在小麦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粮食。

信息来源:新华社 我国202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 2025-01-17

0 阅读:80
评论列表
  • 2025-02-08 20:40

    不够吃

  • 2025-02-22 23:39

    卖给俄商品,手里大量卢布,能拿回家吗,能拿回来也没用,只能买商品再花出去

  • 2025-02-13 15:01

    不是好吃不好吃的事儿,而是不进口就要饿肚子!!!

科学多一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