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天,革命的烽火虽然遍布神州大地,但局势却并不乐观。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革命者正准备踏上征程。
他就是任弼时,奉中央之命即将前往江西中央苏区。
临行前,他叮嘱即将临产的妻子陈琮英说:"宝宝出生后,不论男女,就叫'远志'吧。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有远大的志向,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狱中降生的革命之花就这样,任弼时只身上路,留下了身怀六甲的妻子。一周后,一个小生命降临人世。陈琮英念着丈夫的嘱托,给女儿取名"任远志"。
谁知,小远志来到世上不到百日,母亲陈琮英却因叛徒告密而被国民党逮捕。年幼的远志,就这样成为了狱中最小的"囚徒"。
在牢狱中,陈琮英为了保护孩子,装作一个粗俗愚昧的农妇。每当敌人审问她时,她就使劲掐远志嫩嫩的大腿和屁股,引得孩子放声大哭。
敌人狼狈不堪,只好把母女二人打发走。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保护了幼小的革命幼芽。
后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陈琮英带着远志逃出了敌人的魔掌。远志的姨妈、革命烈士赵一曼听说外甥女坐牢的事迹后,忍不住感慨:"真是了不起!远志这么小就参加革命,和敌人斗争了!"
稚嫩的远志哪里懂得革命为何物,她在母亲和姨妈的怀抱里,笑得格外灿烂。谁能想到,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日后会书写怎样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陈琮英再次回到丈夫身边,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年幼的远志无法跟随,只能被送回湖南老家,由慈祥的奶奶抚养。从此,小远志开始了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生活。
在家乡,远志和妹妹相依为命,跟随奶奶生活。为了让孙女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位勤劳善良的老人变卖家产,借债供她们读书。饥一顿,饱一顿,远志就这样懵懵懂懂地长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奶奶便撒手人寰,远志姐妹俩只得寄居在邻村王婆婆家里。
王婆婆家里自己就有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远志姐妹俩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她们从不埋怨。这对可爱的小姑娘,好像已经预感到,今后的路还有更多艰难等待着她们。
就这样,远志满怀着对父母的思念,一天天地长大。那个在狱中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她娇弱的身躯里,蕴藏着不屈的革命意志。她像一株嫩苗,虽然经历风吹雨打,但依然挺拔向上,茁壮成长。
这一年,是1946年的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进了远志的心田。她终于要去延安,去见日思夜想的父母了!这个15岁的少女,又怎能掩饰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她就要踏上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了!
延安礼赞革命情1946年7月,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延安机场。15岁的任远志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踏上了这片革命热土。她出远门,乘飞机,见到亲人,这一切都是生平第一次。她的心,在幸福和喜悦中激荡着。
出了机舱,远志一眼就认出了日思夜想的母亲。她飞奔过去,扑进母亲的怀里。母亲紧紧搂住女儿,亲热地唤着:"大女儿!大女儿!"泪水模糊了远志的双眼。这一刻,她是多么渴望见到父亲啊!然而,爸爸却因为去迎接从新疆归来的战友,而未能赶到机场。
就在这时,一辆吉普车在新市场停下。远志看到一个人走下车,与人们描述的父亲特征极为相似。"那一定是爸爸!"远志的心砰砰直跳。果然,母亲招呼她喊爸爸。远志张了张嘴,却怎么也喊不出口。她又激动又害羞,只觉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
爸爸没有在意女儿的羞涩,而是一把将她拉上车。远志坐在爸妈中间,无限感慨。她憋了半天,才叫了一声"爷!"没想到,车后座的一位老人却应声答应。远志回头看去,不禁皱起了眉头。妈妈忙给她解释,原来北方人对长辈的称呼和南方不同。朱总司令被大家尊称为"爷爷",所以老人才会应声。远志恍然大悟,暗自咂摸着这趣味盎然的文化差异。
晚上,中央领导人设宴欢迎从新疆归来的战士。远志也跟着去了。她见到了传说中的毛主席。毛主席问她是哪里人,亲切地用家乡话跟她拉家常。可远志竟羞得说不出话来。在场的人都被这乡音乡情打动了,纷纷露出会心的微笑。从此,大家都亲昵地唤远志"大女儿"。
在延安,远志进了中学读书,开始了艰苦的集体生活。这个地道的湖南妹子哪里吃得惯北方饭食?刚来时,她总觉得味如嚼蜡,难以下咽。可她从未抱怨过,因为她知道,这是革命者的生活。渐渐地,她也习惯了延安的一切。
然而,水土不服还是让远志病倒了。高烧不退,她躺在简陋的病床上,思绪却飞回了湖南老家。想起王婆婆家冬日的火炕,夏日的竹荫,远志的眼角划过一丝泪光。这时,爸爸来看她了。任弼时没有过多安慰女儿,而是语重心长地说:"远志,这就是革命生活。多锻炼锻炼,才能有健康的体魄,扛起革命的重担!"
望着父亲略显疲惫却神采奕奕的面容,远志默默点头。
就这样,在延安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远志在艰苦朴素中快乐成长。这里虽然物质匮乏,却洋溢着革命乐观的精神。江西、湖南、北京......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欢聚一堂,用理想和信念凝聚在一起。
远志渐渐懂得了父母坚守延安的缘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延安虽然物质条件差,但精神食粮无比充实。每天,远志都和战友们一起学习革命理论,讨论革命形势。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教诲,更让远志如沐春风,倍感振奋。
她想,总有一天,革命的胜利会到来。那时,延安精神将感召全中国,父母的理想将在神州大地上实现。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后代,作为延安的"大女儿",她一定要传承好这份精神财富,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就这样,任远志以延安为家,以革命为己任,一天天茁壮成长。她不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前方等待。但有革命先烈的典范,有延安精神的滋养,她有信心闯过任何艰难险阻,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王家湾上父女情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危急时刻,毛主席发出"挺进大别山"的号召,号召全党上下进行战略转移。任弼时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肩负起组织大转移的重任。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任弼时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
他要求女儿任远志随学校一起转移,自己留下断后。远志闻讯后,泪水差点夺眶而出。她多么希望能与父亲并肩作战啊!可是,她知道,自己必须服从革命的安排。
临行前,任弼时把远志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远志,听爸爸一句话。革命就要准备牺牲,我们随时都可能牺牲。你要坚强,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理解吗?"
远志使劲点了点头,泪水模糊了视线。父亲那斑白的鬓发,略显疲惫的面容,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转移途中,远志时刻惦记着父亲的安危。她与战友们一路跋涉,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陕北的王家湾。在这个简陋的小村庄里,远志和父亲再次重逢了。任弼时虽然负伤,但精神抖擞。他一见到远志,就关切地问:"不习惯吧?没事,多锻炼锻炼,对身体有好处!"
在王家湾,任弼时和远志终于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任弼时还是抽出时间来陪女儿散步,给她讲革命历史、革命道理。看着父亲略显单薄的背影,远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接班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然而,风云突变。就在王家湾安顿下来不久,远志突发高烧,病情十分严重。任弼时闻讯赶来,连夜为女儿熬药、换衣、端屎端尿,一刻也没合眼。远志在半梦半醒间,感受到了父亲厚实的臂膀,听到了父亲深情的呼唤。
第二天,毛主席、周总理也来看望远志。毛主席关切地问:"大女儿,好些了吗?"周总理温和地说:"远志啊,要好好养病,听医生的话。"远志虚弱地点点头,心里却暖洋洋的。她想,自己真是幸运,能在革命圣地延安,在伟大领袖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烧退后的第三天,毛主席又来看望远志。临走时,他意味深长地说:"远志,你还年轻,前途无量,光明就在前头。但眼下,还是要爱惜身体,为将来积蓄力量。"远志连连点头,目送毛主席远去。她暗自发誓,一定不负毛主席嘱托,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将来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眼到了深秋,王家湾的村民都在为过冬做准备。任弼时抽空带着远志去村民家串门,讲革命道理,鼓舞斗志。在这淳朴的村民面前,任弼时没有一点官僚架子。他和大家打成一片,帮着干农活,讨论如何渡过难关。远志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充满敬佩。这就是革命领导人的风范!他们深入群众,一心为民,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
在王家湾的日子,虽然物质匮乏,但远志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她亲眼见证了父亲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身影,感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将是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那一年,任远志只有16岁。但经历了狱中坎坷、延安生活的她,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革命者的素养。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在革命前辈的关怀帮助下,她正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接班人。
王家湾上,父女二人携手前行的身影,成为了那个艰难岁月里的一抹亮色。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新一代革命者的风采。
这份革命薪火,将代代相传,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西柏坡上启新程1948年春,毛主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形势一片大好!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机关离开了陕北王家湾,辗转河北西柏坡。17岁的任远志也随父母来到了这里。她望着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不禁感慨万千。
昔日的延安精神,如今已深深扎根在西柏坡的土地上。
初来乍到,远志有些水土不服。高原反应让她整日头晕目眩,吃不下饭。
任弼时见状,便抽空带女儿在村中散心。他指着远处的群山,语重心长地说:"你看,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我们一定要珍惜,要发扬优良传统,继续努力奋斗!"
任弼时不仅自己勤勉工作,也十分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给远志讲党的光辉历史,讲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远志进步神速。她废寝忘食地学习革命理论,主动参加西柏坡的生产劳动。村民们都夸她能干,是个有出息的好后生。任弼时听了,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这个当父亲的,的确没有白费心血。
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向全国进军的重大决策。任弼时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起草了著名的"进京赶考"论。
远志默默地听着,心潮起伏。
就这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传身教下,任远志在西柏坡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她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但有信仰的感召、有先辈的垂范,她有信心一往无前,不负时代的嘱托。
几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了。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7岁的任远志,激动地聆听着这庄严的时刻。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革命先辈,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一刻,她发誓要牢记党的教诲,传承革命火炬。从西柏坡到北京,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她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新的征程上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