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典故,这个故事直接让孔融的守孝悌的天才之名深入人心,在他成年之后更是成了当时名震四方的名士。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孔子的儿子也是少年天才,还有着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那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可惜这个孩子生不逢时,说出这话没多久就和家人们一起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一家人呢?他的小儿子又为何会说出这句话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了孔融和曹操之间的恩怨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儒,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他的背景绝对不简单,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生为孔门后裔,孔融从小就聪明绝顶,学识渊博。
而曹操的背景虽然不算很硬,但是他自己手腕硬啊,在那个乱世之中以一手权谋、一手武功打下一片天地,缔造了枭雄的基业,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

按身份地位来说,这俩人顶多也就是同样身为人臣的“同事”关系,本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可偏偏命运把他们给搅和到了一起,让这两人逐渐成为了互相容不下彼此的对头。
孔融一开始的官职是在北海当国相,那时候的他可是个实实在在为民请命的好官,又是修城墙,又是办学校,培养了众多人才,把北海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问题是那时候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割据纷争,彼此攻讦,孔融虽然是个文人,但骨子里的那股子傲气和正义感,让他对专权跋扈的军阀们很看不顺眼。
恰好当时的曹操虽然还没完全统一北方,但已经是个不可小觑的势力了,他为了进一步坚实自己的势力,就广招贤士,觊觎皇位的野心越来越旺盛,因此得到了孔融的关注。

孔融和曹操的第一次交集是一场正常却又暗流涌动的交锋,那时候孔融被召到京城做官,曹操正好也在朝中,他那飞扬跋扈的样子让孔融看着就极其不痛快,因此经常在朝上跟曹操唱反调。
曹操要推行什么政策,孔融就站出来反对说他祸乱朝纲;曹操要提拔谁,孔融也跳出来说那人是个无能之辈。

曹操突然被一个无冤无仇的人这么针对,可想而知他心里那个气啊,但表面上还得装得宽容大度,毕竟孔融名满天下,还是孔子的后代,得罪他就相当于得罪了天下读书人,以后哪个谋士还愿意投在他麾下?
但曹操也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他暗暗记下了孔融这笔账,心想:“等我找到机会,非得好好收拾收拾你不可。”

那边曹操下定决心要整孔融,而这边孔融也没打算跟曹操这个狼子野心的奸佞和平共处,毕竟他身为一个名家出身的读书人,身上的傲骨那可是坚挺着呢。
他觉得自己是名士,更是儒家的代表,因此有责任和义务去纠正这些枭雄的错误,所以他不仅在朝上跟曹操过不去,私下里还写文章抨击曹操的种种叛逆行为。

这些话曹操听多了,其实也能当耳旁风,但是最让曹操受不了的不在于此,而是孔融竟然挑衅一般地写信给曹操,说他这个乱臣贼子想要篡位,让他应该还政于汉献帝。
这封信简直就是往曹操心窝子里捅刀,因为曹操确实有谋朝篡位的想法,所以他看了之后肺都差点气炸了,心想:“这个孔融简直是找死!”

后来有一次,曹操为了遏制社会上酒风颓靡的风气,就颁布了一道禁酒令,没想到孔融直接公开反对,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反驳曹操,说饮酒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被禁止。
这篇文章言辞激烈,甚至还讽刺了曹操的野心和专权,因此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让曹操得知后更加深了对孔融的恨意。

不过曹操不至于那么上头,他还是忍住了没有直接动手,因为他觉得现下不是跟孔融翻脸的时候,他在行为上没有过错,所以得找到孔融的过失,再抓住这一点把孔融给办了。
于是曹操就开始盯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寻找机会,终于在建安十三年找到了机会,有人告发孔融“欲图不轨”,并列举出了他的种种罪行。

曹操一看,这些罪名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能用来整治孔融,于是心中大喜,顺水推舟就派人以“谋逆之罪”把孔融给抓了起来。
没想到孔融还挺淡定,甚至写了一篇《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自己的好友祢衡,希望曹操能重用他,曹操一看这信更是气炸了,心想这人真是死到临头还在装腔作势,于是直接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就这样,孔融被捕入狱后,他的家人们也受到了牵连,其中孔融的两个儿子被逮捕入狱时还是垂髫少儿,一个九岁一个八岁。
然而这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他们意识到家里可能要大难临头了,但却却一点都没有哭闹,甚至没有表现出恐惧或绝望的情绪,反而非常冷静,依然保持着清醒的理智。

当曹操派来的官差来抓孔融和他的家人的时候,孔融的大儿子甚至还反过来安慰对儿子忧心忡忡的父亲,说:“父亲,您别担心我们,您自己保重吧。”
孔融听了,心里那个难受啊,他和曹操作对早就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但他没想到曹操无耻到了这个程度,连孩子也不放过,孔融知道儿子们是无辜的,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孔融被判决处死的那天,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曹操的指示下专门被带到了刑场,让他们亲眼看着父亲被处死。
这对于一家人来说实在是太过残酷了,想也知道两个孩子心里有多难过,但他们还是没有哭闹,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使劲抿着嘴唇,睁着通红的眼睛看着。

当差使问他们还有没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的时候,只见一直都一言不发的孔融的小儿子缓缓地说了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鸟巢都被打翻了,里面的蛋还能完整无缺吗?短短九个字,正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写照,更是映射了当时孔家的处境。

因此这句话不仅让当时在场的人们心中震颤,更让大家对孔融一家人的命运更加悲悯和同情,也更加憎恨曹操这这种心狠手辣、残害忠良的行为了。
同时,它也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名言,后世每当一人遭难,全家跟着倒霉的时候,总是会拿出这句话来悲叹一番。

孔融一家人的悲惨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乱世的残酷和无情,在那个环境中,孔融这样正直、有原则的人反而很难善终,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而孔融的两个儿子更是证明了英雄出少年,他们虽然年纪小,但面对死亡却丝毫没有害怕、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坚强,这种聪明勇敢的精神和品质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实际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仅是孔融一家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整个大汉王朝的写照,在当时那种大厦将倾的环境中,又有几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