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源于AI渲染
(一)穷乡僻壤的旧日困境江苏扬州北郊,有个小渔村叫沿湖村。曾几何时,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被周边人戏称为 “渔花子村” 。“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 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沿湖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村民们祖祖辈辈以船为家,靠天吃饭。每天,他们迎着晨曦出海捕鱼,伴着晚霞归航,生活简单而艰辛。可渔业收成全看老天爷的脸色,风调雨顺时,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遭遇恶劣天气,便颗粒无收。村里基础设施匮乏,没有像样的学校、医院,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病就医更是难上加难。人均收入微薄,村落发展举步维艰,村民们的日子看不到一丝希望,未来被阴霾笼罩着。
(二)生态治理开启转型之路转机出现在 2007 年。这一年,保护京杭大运河生态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沿湖村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村两委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改变沿湖村命运的关键。于是,他们带领村民,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渔民上岸工程。
面对村里仅有 70 多亩地的困境,村两委和村民们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 “愚公移山” 的精神。他们深入调研,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决心将 600 亩荒滩水塘填成平地。那是一段充满汗水与艰辛的日子,村民们肩挑背扛,一担担土、一筐筐泥,从远处运来,填进荒滩水塘。无数个日夜,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从未停歇。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楼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300 多户长期以船为家的渔民,终于告别了水上漂泊的生活,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渔民上岸,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更为沿湖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居住基础,让这个小渔村看到了发展的曙光,也为后续的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铺平了道路。
二、解码渔村吸引力:多维度构建旅游生态从无人问津的穷渔村,到如今声名远扬的网红打卡地,沿湖村究竟做对了什么?深入探寻,不难发现,沿湖村围绕生态、文化、业态、营销等维度,全方位构建起独特的旅游生态,才得以成功 “出圈” 。
(一)筑牢生态基底,绘就诗意画卷沿湖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邵伯湖西岸 61.5 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是大自然赋予它的宝藏;10 万多亩原生态湿地,更是这片土地的绿色明珠。这里四季如画,春日里,湖面碧波荡漾,阳光洒在湖面上,闪烁着粼粼波光,仿佛无数颗钻石散落其中;夏日,荷花肆意绽放,粉的、白的花朵亭亭玉立在荷叶之间,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荷香;秋日,渔帆点点,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与落日余晖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丰收画卷;冬日,候鸟纷至沓来,它们在湿地栖息觅食,为宁静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灵动的生机。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沿湖村发展的底色,更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沿湖村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游客们来到这里,漫步在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湖光山色,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二)深挖渔文化 IP,打造独特体验文化挖掘与展示:2011 年,一场对沿湖村意义深远的文化挖掘行动悄然展开。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亲自带队,走家串户,深入每一位渔民家中,收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渔歌、渔技、渔俗。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意义的工作,他们如同寻宝人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些珍贵的文化素材被整理成书稿,成为了沿湖村渔文化的宝贵资料。
同年,首届渔民文化美食节盛大举办。这场美食节,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渔文化的集中展示。特色的渔家美食,吸引着游客的味蕾;精彩的渔俗表演,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此后,杀围节、金秋品蟹节、丰收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为沿湖村积攒了大量人气。
为了更好地展示渔文化,沿湖村还建成了渔文化博览馆。馆内,一件件传统渔具整齐陈列,像鳗鱼镣,它独特的圆弧结构,让人不禁想象渔民们用它在淤泥中捕捞鳗鱼的场景;还有古老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每一个网结都凝聚着渔民们的智慧。这些渔具,不仅是捕鱼的工具,更是渔家生活的见证。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沿湖村的渔文化历史,感受渔民们的生活智慧。
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了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渔文化,沿湖村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出海捕鱼,让游客跟随渔民的脚步,登上渔船,在广阔的湖面上撒网捕鱼,体验收获的喜悦;鸬鹚表演,训练有素的鸬鹚在水中穿梭,敏捷地捕捉鱼儿,展现出独特的渔家风情;扳罾捕鱼,游客亲自操作古老的扳罾,感受传统捕鱼方式的魅力。
此外,沿湖村还打造了湖心岛轻奢露营项目。在湖心岛上,游客们可以伴着璀璨的星空入眠,清晨在鸟儿的歌声中醒来。夜幕降临,民谣演奏会拉开序幕,悠扬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篝火晚会上,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营地;露天电影,让游客们在户外享受独特的观影体验。这些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让他们在沿湖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三)创新业态融合,激活发展动能“互联网 +” 赋能乡村旅游:2016 年,“渔三代” 屠苏的回归,为沿湖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年轻的大学生,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毅然放弃了城市的生活,回到沿湖村,成立了扬州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她充分利用 “互联网 + 休闲渔业” 模式,打造了 “渔樵耕读” 度假综合体。通过线上宣传,“品湖鲜、住湖畔、赏湖景” 的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屠苏联合村里的渔娘创业典范、90 后大学生等,组建了 “俏渔娘” 助农直播队。她们坐在镜头前,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虾米、芡实、红莲子等特色农产品,还有充满渔家风情的文创产品。直播带货,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让沿湖村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曾经藏在深闺无人知的渔家特产,如今通过网络走向了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到沿湖村的特色。
多元产业协同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沿湖村的渔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村里已经形成了 15 家渔家乐、8 家民宿的规模。这些渔家乐和民宿,各具特色,有的以湖鲜美食为招牌,让游客品尝到最正宗的渔家味道;有的以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吸引游客,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美食方面,沿湖村以邵伯湖特种水产为原料,精心烹制出一道道特色渔家美食。红烧大杂鱼,鳊鱼、白鱼、鲤鱼、鲫鱼等多种鱼类汇聚一锅,鱼肉鲜嫩,汤汁浓郁;清蒸白鱼,保留了白鱼的原汁原味,肉质洁白如玉,入口即化;还有那鲜美的蟹黄汤包,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成为了游客们来到沿湖村必尝的美味。
休闲垂钓产业,也是沿湖村的一大特色。村里拥有优质的垂钓资源,湖面宽广,鱼类丰富。为了提升垂钓体验,沿湖村举办了国家级垂钓赛事,吸引了众多垂钓爱好者前来参赛。这些赛事,不仅提高了沿湖村在垂钓界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周边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游客们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还能领略沿湖村的美景,品尝特色美食,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四)精准营销传播,引爆网红效应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沿湖村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沿湖村积极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关于渔村风光、文化活动、特色美食的视频和图片。“探秘美丽渔村”“感受地道渔家乐” 等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精美的内容,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网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沿湖村产生好奇。
同时,沿湖村邀请网红博主前来打卡。这些网红博主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的推荐和分享,具有强大的 “种草” 效应。当网红博主们在短视频中展示沿湖村的美景、美食和独特的渔文化时,粉丝们纷纷被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前往沿湖村游玩的欲望。一时间,沿湖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政企联动扩大影响:除了社交媒体传播,沿湖村还积极与政府合作,参与各类大型宣传活动。“长三角遇上大湾区” 等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为沿湖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在这些活动中,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深入沿湖村,挖掘渔村的蜕变故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报道。这些报道,让沿湖村的知名度从地方走向全国,吸引了更多跨省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政企联动,沿湖村不仅提升了知名度,还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沿湖村,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沿湖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路。
三、可持续发展:在探索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沿湖村的成功,并非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沿湖村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人才、配套、生态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一)青年返乡注入活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屠苏这样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选择回到沿湖村创业。34 岁的刘柳,便是其中之一。她回到家乡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了一个 “斜杠青年”。她经营着咖啡馆,为游客们提供香醇的咖啡和温馨的服务;担任图书角管理员,管理着丰富的书籍,为村民和游客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兼职咸鸭蛋销售员,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她与其他返乡青年聚在一起,交流想法,不断尝试,为沿湖村带来了许多新业态 。
如今,沿湖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已达 16 人。他们的回归,为沿湖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活力。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成立文创公司、咖啡店、民宿等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他们的带动下,沿湖村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二)完善配套提升服务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政府加大了对沿湖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道路得到了拓宽和修缮,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游客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达沿湖村。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村里新建了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为游客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同时,村里建立了居民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了渔家乐、民宿、社会面智能化 “三管模式”。通过这个系统,村里可以对商户进行实时监管,及时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确保游客的权益得到保障。在旅游高峰期,利用无人机进行实时巡航,配合地面巡查,实现了对景区的 “无缝覆盖”,为游客带来了立体式的安全保障。沿湖村始终保持安全事故 “零发生”、涉旅矛盾纠纷 “零上交”,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生态与发展并重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沿湖村始终牢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注重生态保护。村里建立了 “物防 + 人防 + 技防” 一体化巡防模式,由警务室民警带领退捕渔民组成 “护渔队”,定期开展巡逻。他们及时发现并抓获非法捕捞者,清理地笼和捕鸟网,收集水上垃圾和漂浮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仅去年以来,警务室民警辅警就开展生态保护宣讲 30 余次,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 1000 余份,张贴各类宣传标语 50 余条 。
沿湖村还积极推进小微湿地、乡村湿地保护修复试点,对村里的水塘、沟渠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不破坏河、岸、埂,保留了树龄 30 多年的落羽杉,并适当补种菖蒲、菱角等水生植物,恢复了植被多样性,加强了小微湿地的生态功能。同时,建设了栈道、景观台,拓宽铺设了青石板、漏水砖等,既便于游客和村民休闲游玩,又实现了生态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正是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沿湖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如今的沿湖村,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渔村,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乡村旅游胜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四、启示:小渔村的大作为沿湖村的成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立足自身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即使是曾经的穷乡僻壤,也能逆袭成为热门打卡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个村落都有潜力书写自己的精彩故事,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敢于创新、凝聚合力。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沿湖村用十年时间完成华丽转身。这里的每一片湖水、每一处建筑、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渔村,感受它的魅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成功,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期待更多村落能借鉴其经验,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来源于: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