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入伏,“淋伏头,晒伏尾”,入伏当天下雨好?晴天好?

农民说农 2024-07-08 00:03:16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按照“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计算方式,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

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后面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因此,今年(2024年)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就是7月15日。

关于入伏,民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其中,入伏当天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这个问题,一直比较受大家的关注。

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个问题,大家看完后,心中就会有答案了。

“淋伏头,晒伏尾”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在入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到了末伏时,天气会以晴朗为主(降雨少),阳光强烈(高温)。

“淋”指的是下雨的意思,“伏头”指的是三伏天第一天,也就是入伏当天。“伏尾”指的是末伏,也有说法指的三伏天的最后一天。

古人们通过观察,在入伏是下雨了,看似很凉爽,但是,在整个三伏天内,尤其是末伏的时间,会遇到高温少雨的天气。

而末伏一般都在立秋后了,立秋后,气温逐渐降低,将迎来凉爽的天气。而如果持续出现高温,也代表着或出现“秋老虎”。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大多数朋友都不太喜欢过于炎热的天气。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到了末伏以后,尤其是进入立秋之后,希望温度能够有所降低。

而一旦遇到“秋老虎”后,高温炎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于大家的出行来说不太方便。尤其是对于室外工作的朋友来说,该降温的时候,还持续高温,就显得不友好了。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入伏当天下雨是不好的。

“头伏漏,干死豆”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头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当年的大豆或因缺水干旱,而出现死苗。“漏”指的是下雨,“豆”可以指豆类作物,也可以指其它的夏播作物。

这句农谚的言外之意,如果头伏当天下雨了,那么整个三伏天期间,以及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降雨都比较少。再加上高温天气,田间很容易形成干旱,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至于是否会因干旱而死苗,实际上也不一定,这里有夸张的说法,是为了加重头伏下雨的严重性。

以大豆来举例,大豆在进入到生长中后期后,尤其是鼓粒期,需水量较大。如果此时缺水,会导致大豆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生长停滞的现象。

对于大豆叶片来说,也会呈现老绿状态,并伴随萎蔫现象,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干旱缺水会直接影响大豆的结实率和粒重,大豆籽粒发育不良,形成秕粒和秕荚,从而降低产量。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的意思来看,入伏当天下雨也是不好的,和第一句相同。

“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在入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后续的天气,公牛都能被“晒死”。

这里的“牯牛”指的是公牛,它是古时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劳动力,也是相对耐热的动物, “晒死牯牛”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旨在形容后续天气将会异常炎热,甚至到了连公牛都难以承受的地步。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在进入末伏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已进入中后期。以玉米举例,在此期间,适当的高温晴天,有利于光合作用,以及灌浆,促进干物质的积累。

但是,如果前期就持续高温干旱,在三伏天期间,还是高温少雨,到了生长中后期,可能会因长时间的干旱,而造成农作物因缺少水分,导致籽粒不饱满,秕粒增多,进而降低产量。

通过上述3句农谚,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这3句农谚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入伏当天下雨,或预示着后续降雨较少,田间出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则是不利的。

但是,这个结论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因为“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句农谚,也在不少地方流传,不少朋友都听过,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相反,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大家咋看?

1 阅读:475
评论列表
  • 2024-07-08 10:21

    你是真农民还是假农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