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每个中国人都有个汉唐梦一样,每个欧洲人心中都有深深的罗马情结。罗马可谓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实体,没有之一。接下来,我们就好好来聊聊罗马帝国的历史。
罗马的起源与建城:母狼哺育的传奇开端罗马的起源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而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罗慕路斯和雷穆斯的故事。
相传,他们的母亲雷亚・西尔维亚是战神玛尔斯的爱人,因命运的捉弄,兄弟俩刚出生就被抛入台伯河。
幸运的是,一只母狼发现了他们,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这对双胞胎,让他们在荒野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后来,一位牧羊人发现并收养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们杀死了篡位的叔叔,为外祖父夺回了阿尔巴隆加的王位。
随后,兄弟俩决定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台伯河畔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
然而,在选择建城地点时,两人产生了分歧。罗慕路斯看中了帕拉丁山,雷穆斯则倾向于阿文丁山。为了决定城市的选址,他们决定通过观察飞鸟的预兆来寻求神意。
最终,罗慕路斯看到了12只飞鸟,雷穆斯只看到6只,罗慕路斯因此认为自己得到了神的眷顾,有权决定城市的位置。但雷穆斯对此不服,他嘲笑罗慕路斯所划定的城市边界,甚至跨越了边界以示挑衅。愤怒的罗慕路斯在冲动之下杀死了雷穆斯,成为了新城市唯一的主人。
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以自己的名字将这座城市命名为罗马,并成为罗马的第一任国王,罗马城就此诞生。
当然,传说归传说,从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来看,罗马城的建立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流域定居。
到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小型的村落和聚居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聚居点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贸易、战争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城市——罗马。
罗马王政时期:君主统治的初创时代罗马建城之后,便进入了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这一时期持续了约240年,先后经历了七位国王的统治,是罗马从原始部落向城邦国家过渡的重要阶段。
王政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军事民主制”色彩。国王虽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军事、审判、祭司等大权,但并非独裁专制。
国王由库里亚大会选举产生,并非世袭制。库里亚大会由全体氏族的成年男子参加,负责决定战争、选举高级官吏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
此外,还有元老院,由罗马300个氏族的显贵组成,协助国王处理重大事务,很多重要决策都需先由元老院讨论。
罗慕路斯作为首任国王,不仅建立了罗马城,还组建了元老院,奠定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基础。他通过战争掠夺周边部落的土地和财富,还从萨宾部落抢夺妇女,以增加罗马的人口,这些举措为罗马的发展壮大迈出了关键一步。
抢夺萨宾妇女
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利乌斯则是一位崇尚和平与宗教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罗马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专注于国内建设,为罗马社会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第四任国王安库斯・马基乌斯继续推动罗马的扩张,他征服了周边的拉丁部落,建立了奥斯提亚港,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罗马的海上贸易,使罗马逐渐成为拉丁姆地区的重要势力。
第六任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进行了人口普查,根据财产将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在军事和政治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他还建立了新的军事组织和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团会议),百人团会议逐渐取代库里亚大会成为主要的政治机构,罗马开始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转变。
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任国王卢修斯・塔克文是一个独裁者,上台后未经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认可,便自行掌权,还经常使用暴力手段镇压反对者,使得贵族和平民对他都极为不满。最终,他的儿子塞克斯图斯・塔克文强暴了贵族妇女卢克蕾提亚,这一事件成为了民众反抗的导火索。愤怒的罗马人在贵族的带领下,推翻了塔克文家族的统治,结束了王政时代。
卢克丽霞受辱记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塔克文家族,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罗马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罗马共和时期:权力制衡下的扩张之路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了共和时期。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权力不再集中于国王一人之手,而是形成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
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是罗马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成员从最初的100人逐步增加到300人,他们总揽行政、立法、外交、军事、财政、司法等大权,对国家事务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执政官则是从森都里亚会议(百人团会议)中选出的两人,任期一年,他们掌管着最高军事和民政权力,最初这一职位多为贵族独占,直到公元前366年,才开始从平民中选出一人担任,执政官任满后还可进入元老院。
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主要职责是选举高级官吏、决定是否对外宣战以及表决执政官提交的议案,但大会通过的议案必须经过元老院的批准才能生效。
在共和初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垄断了政治权力和土地资源,平民不仅在政治上无权,还面临着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旦无法偿还债务,就可能沦为债务奴隶。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状况,平民与贵族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
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发动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当时罗马正与邻近部落激战,平民们拒绝作战,携带武器离开罗马,前往圣山扎营。这一行动使得罗马兵力锐减,田地无人耕种,生产停滞,敌人也趁机侵入。
元老院被迫与平民谈判,最终平民获得了举行平民会议和选举保民官的权利。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最初为两名,后增至十名,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平民不受贵族官吏的欺压,并有权否决有损平民利益的法令,而且保民官本身神圣不可侵犯。
随后,平民又为争取更多的权利而努力。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了由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负责制定法律。经过两年的努力,公元前451-450年,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诞生。
这部法律刻在十二块铜板上,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肆意操控,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罗马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从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首先,罗马战胜了拉丁同盟中的多个城市以及附近的伊特拉斯坎人,巩固了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地位。
接着,罗马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原住民和希腊人的城邦,将整个意大利半岛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成为了地中海西部的一个大国。
然而,罗马的扩张之路并未就此停止。此时,地中海地区还有另一个强大的势力——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北非,是一个商业强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了三次著名的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主要在地中海海域展开,起初战斗在西西里岛发生,后来罗马军队攻入迦太基本土。这场战争持续了23年,最终迦太基战败,被迫割让西西里岛给罗马,并支付了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进一步巩固了在地中海西部的地位,开始向海外扩张。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是三次布匿战争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率领大军穿越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入侵罗马本土。
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上纵横驰骋,多次击败罗马军队,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其中,坎尼战役中,汉尼拔以少胜多,几乎全歼罗马军队,这场战役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然而,罗马凭借着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扭转了战局。最终,罗马军队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攻入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迫求和。迦太基不仅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地,还支付了巨额赔偿金,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是罗马对迦太基的一次彻底征服。罗马以迦太基违反和约为由,主动出击,长时间包围迦太基城。经过三年的围攻,罗马军队最终攻破迦太基城,迦太基被彻底摧毁,其领土被罗马吞并,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
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了迦太基,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此后,罗马继续向外扩张,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希腊、马其顿、叙利亚等地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的战俘和财富流入罗马,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能够摧毁共和制的致命危机。
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公元前2世纪,罗马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分配不均问题突出。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他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触动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遭到元老院贵族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元老院杀害。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当选保民官,继续推进改革,同样步了他兄长的后尘,被元老院所杀。
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罗马人之间的内战。内战前半阶段的主角是马略和苏拉。
在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面临严峻军事挑战,北方日耳曼部落辛布里人和条顿人不断侵扰意大利半岛。
在此背景下,盖乌斯・马略登上历史舞台。马略出身低微,但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执政官,随后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使得罗马士兵成了个人的职业化军队,为日后军事独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苏拉是马略的政治对手,同样在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苏拉出身贵族,在军事上也有出色表现。公元前88年,苏拉当选执政官,并获得指挥对米特里达梯战争的大权。然而,马略在政治上的支持者试图剥夺苏拉兵权,转交给马略。苏拉一怒之下,率领军队进军罗马,成为第一个率军进攻罗马城的人。
进入罗马后,苏拉进行血腥政治清洗,处死许多马略的支持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随后,他前往东方进行米特里达梯战争,并取得胜利。
公元前83年,苏拉返回罗马,再次发动内战,击败马略余党,彻底掌控罗马政权。公元前82年,苏拉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开始独裁统治。公元前79年,苏拉突然宣布放弃独裁权力,退隐田园。
苏拉
马略和苏拉的军事独裁,已经对罗马共和体制造成了严重冲击,元老院的权力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和克拉苏为了共同对抗元老院,结成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罗马内战进入后半阶段。
恺撒利用同盟的支持,当选为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任期满后,他获得了高卢总督的职位,在高卢展开了长达九年的征服战争。
恺撒在高卢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征服了高卢全境,还两次渡过莱茵河进攻日耳曼人,一度侵入不列颠。
克拉苏为了与恺撒和庞培抗衡,渴望在军事上取得成就。公元前53年,他率军进攻帕提亚帝国,但在卡莱战役中遭遇惨败,克拉苏本人也战死沙场。
随着恺撒势力的不断壮大,庞培与元老院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恺撒。公元前49年,恺撒率领军队渡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内战爆发。恺撒迅速击败了庞培的军队,庞培逃往埃及,最终被埃及人杀死。恺撒成为罗马的独裁者,掌握了最高权力。
恺撒独裁统治引起了元老院的不满,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杀。恺撒死后,罗马陷入混乱。
公元前43年,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为了共同对抗元老院,结成了“后三头同盟”。
三人共同出兵击败了刺杀恺撒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的军队。之后,雷必达的势力逐渐被削弱,他被剥夺了军权,只保留了大祭司的虚职。
安东尼则在东方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相恋,他将罗马的东方领土赠送给克利奥帕特拉和她与恺撒的私生子,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
屋大维趁机发动舆论攻势,煽动罗马人对安东尼的愤怒。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在亚克兴海战中展开决战,安东尼战败,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逃回埃及。
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军埃及,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后自杀,埃及被并入罗马版图。
亚克兴海战的胜利使屋大维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巧妙地运用政治手段,在表面上恢复共和制,将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但实际上他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号,意为“神圣的”“至尊的”,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第一公民。从此,罗马从共和体制走向了帝制,开启了罗马帝国的新时代。
罗马帝国克劳狄王朝:世袭统治的开端屋大维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罗马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他改革了罗马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在对外政策上,他采取了扩张与和平相结合的策略,巩固了罗马帝国的边界。屋大维的统治为罗马帝国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罗马历史上长达200年的“罗马和平”时期。
屋大维
屋大维去世后,他的养子提比略(公元14-37年在位)继承了皇位。提比略继位后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而是巩固已有的领土。他加强了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的军事部署,以防止日耳曼和巴尔干地区的部族入侵,还注重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虽然提比略的统治被认为是有效和稳定的,但他的个人形象在历史上却颇具争议。一些古代文献描绘他为冷酷、多疑和独断,这些描述可能受到了后来的负面宣传的影响。
提比略之后,他的侄子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在位)登上了皇位。卡利古拉的统治时期短暂而动荡,他以残忍和挥霍无度著称。他在位初期,曾表现出一些改革的意愿,受到了人民的欢迎。
但在37年10月生了一场重病后,他的性情大变,与元老院阶层决裂,并展开了一连串倒行逆施的政策与残暴的统治,最终在公元41年被近卫军大队长卡西乌斯・卡瑞亚刺杀身亡。
卡利古拉被刺杀后,克劳狄乌斯(公元41-54年在位)在近卫军的支持下成为了皇帝。克劳狄乌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统治期间,他积极推动罗马的扩张,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将其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克劳狄乌斯娶了自己的侄女阿格里皮娜为妻,阿格里皮娜野心勃勃,她操纵克劳狄乌斯收养了自己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尼禄,并将尼禄立为皇位继承人。
尼禄(公元54-68年在位)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暴力和压迫,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持续了数日,几乎将整个罗马城烧毁。尼禄却被怀疑是这场大火的纵火者,传说他为了建造自己的新宫殿,故意纵火焚烧罗马城。
为了平息民愤,尼禄将罪责归咎于基督徒,对基督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许多基督徒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者被投入竞技场中喂野兽。
尼禄的暴行引起了元老院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公元68年,高卢行省总督文德克斯和西班牙行省总督伽尔巴等人先后起兵叛乱,罗马元老院也宣布伽尔巴为皇帝,并判处尼禄死刑。尼禄在逃跑途中自杀身亡,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也随之宣告终结。
弗拉维王朝:内乱后的重建与发展
尼禄的自杀标志着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终结,也拉开了“四帝之年”(公元68-69年)的序幕。
这一年,罗马帝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先后有四位皇帝登场,他们分别是加尔巴、奥托、维特里乌斯和韦帕芗,最终韦帕芗扫平群雄,再次一统河山。
韦帕芗出身于罗马的骑士阶级,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罗马政坛崭露头角。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曾参与了多次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资源。在犹太战争中,他表现出色,率领罗马军队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赢得了军队的尊敬和支持。
韦帕芗深知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四帝之年”的内乱后,急需恢复稳定和秩序。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帝国的权威和稳定。
韦帕芗在位期间,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他修建了罗马大竞技场,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罗马帝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剧场。此外,他还修建了和平广场、韦帕芗神庙等建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公元79年,韦帕芗病逝,他的儿子提图斯继承了皇位。提图斯在即位前,曾与父亲一起参与了犹太战争,他以主将的身份攻破了耶路撒冷,终结了犹太战争,为罗马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提图斯在位期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及附近城市被毁,大量居民丧生;公元80年,罗马发生严重火灾与瘟疫,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他亲自参与救灾工作,派遣官员前往灾区,组织救援和重建工作。他还从皇帝金库中拿出大量钱财,救济受灾民众,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然而,提图斯的统治非常短暂,公元81年,他因发热病逝,年仅41岁。关于他的死因,也有传闻称是被他的弟弟图密善谋害。
提图斯去世后,他的弟弟图密善即位。图密善主导了对不列颠和达契亚的战争。
罗马将领阿古利可拉在他的支持下,取得了格劳皮乌斯山战役的胜利,成功将罗马势力扩展至苏格兰,同时稳固了对已征服地区的统治。
然而,图密善在征服达契亚的战争中却两次失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统治声誉。
图密善的统治表现出强大的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特征,他对元老院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处死了许多元老,这使得他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96年,图密善在一场阴谋中被刺杀,终年44岁,宣告了弗拉维王朝的终结。
弗拉维王朝虽然只持续了短短27年,但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从内乱中逐渐恢复过来,重新建立了稳定和秩序。
图密善遇刺后,罗马帝国迎来了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罗马的“黄金时代”,先后出现了五位贤明的皇帝,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皮乌斯和马克・奥勒留,他们被合称为“五贤帝”。
涅尔瓦(公元96-98年在位)是安敦尼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出身于罗马的元老贵族家庭,在图密善统治时期就已在政坛崭露头角。
公元96年,图密善被刺杀后,涅尔瓦在元老院的支持下成为皇帝。涅尔瓦深知元老院在罗马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他上台后,致力于恢复元老院的权威,尊重元老院的决策,与元老院保持密切合作,这一举措赢得了元老院的支持和信任。
然而,涅尔瓦的统治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他在军队中缺乏足够的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收养了上日耳曼尼亚总督图拉真为养子,并指定他为继承人,这一决定为罗马帝国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图拉真(公元98-117年在位)出生于西班牙的伊大利卡,他是第一位出身于行省的罗马皇帝。
图拉真在位期间,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图拉真积极对外扩张,他发动了达契亚战争和帕提亚战争,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在达契亚战争中,图拉真率领罗马军队两次击败达契亚人,将达契亚王国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在帕提亚战争中,图拉真攻占了帕提亚的首都泰西封,将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到了波斯湾。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公共工程,修建了许多道路、桥梁、港口和公共建筑,如著名的图拉真广场和图拉真纪功柱,展示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和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是图拉真的养子,他在位期间,停止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转而致力于巩固罗马帝国的边境和内部统治。
哈德良是一位学识渊博、热爱文化艺术的皇帝,他对希腊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被称为“希腊化的皇帝”。
在军事上,哈德良放弃了图拉真在东方所征服的部分领土,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将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稳定在幼发拉底河一线。
在北部边境,他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南侵,在现今德意志的南部筑了一道长城,把莱茵河上游与多瑙河上游连成一片。
此外,他还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防御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的“蛮族”的侵入。
哈德良也热衷于基础建设事业,重建了罗马万神殿,这座建筑至今仍然是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
安敦尼・皮乌斯(公元138-161年在位)是哈德良的养子,他的统治时期是罗马帝国最为和平与繁荣的时期之一。
安敦尼・皮乌斯性格温和,为人宽厚,他继承了哈德良的政策,致力于维护帝国的和平与稳定。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帝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国内局势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被誉为“贤帝”。
马克・奥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是安敦尼・皮乌斯的养子,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皇帝,还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的经典之作。
马克・奥勒留在位期间,罗马帝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边境战争、瘟疫流行、经济衰退等。他多次与帕提亚人、日耳曼人等作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五贤帝时期,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成为了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对后世的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马克・奥勒留的去世,他的儿子康茂德继位,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康茂德的统治昏庸无道,他沉溺于享乐,挥霍无度,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塞维鲁王朝:军事统治与内部矛盾公元192年,罗马皇帝康茂德被谋杀,这一事件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罗马帝国的一系列动荡,宣告了安东尼王朝的终结,也拉开了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年)的序幕。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原本是潘诺尼亚总督,在公元193年,也就是“五帝之年”,他凭借着驻守在多瑙河和莱茵河边境的军团支持,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罗马的新元首,建立了塞维鲁王朝。
在对外战争方面,塞维鲁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公元197年,他发动了对帕提亚帝国的战争,成功攻占了帕提亚的首都泰西封,给帕提亚帝国以沉重打击,巩固了罗马帝国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还对不列颠等地进行了军事征讨,试图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
在政治上,塞维鲁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他对元老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处死了许多反对他的元老,并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
公元211年,塞维鲁在出征不列颠的途中病逝,他的两个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共同继承了皇位。但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权力斗争很快爆发。
卡拉卡拉野心勃勃,他不甘心与弟弟共享皇位,于是在公元212年,设计杀害了盖塔,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
卡拉卡拉在位期间,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满足军队的需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颁布《安东尼努斯敕令》,这道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以罗马公民身份。然而,这一做法破坏了罗马公民身份的特殊价值,引发了社会的不满。
在军事上,卡拉卡拉继续推行父亲的扩张政策,他率领罗马军队多次出征,与帕提亚帝国等周边势力作战,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
然而,卡拉卡拉的统治并不稳定,他的残暴和专制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他不仅对政敌毫不留情,还经常无端处死一些贵族和官员,导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公元217年,卡拉卡拉在出征帕提亚的途中被近卫军长官马克里努斯指使的士兵暗杀。马克里努斯随后被军团拥立为帝,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身于北非努米底亚行省的皇帝。
然而此时,驻在叙利亚的军团却拥立具有塞维鲁王朝血缘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为帝,马克里努斯不久后就被人杀害,埃拉伽巴路斯继位。
埃拉伽巴路斯在位期间,荒淫无道,他的行为引起了罗马社会的极大不满。他公开宣扬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多名男子有染,这在当时的罗马社会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行为。
公元222年,埃拉伽巴路斯被近卫军杀死,他的表弟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拥立为帝。
亚历山大・塞维鲁是一位相对温和的皇帝,他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秩序和稳定,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
然而,亚历山大・塞维鲁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日耳曼人等蛮族不断侵扰罗马帝国的边境,亚历山大・塞维鲁不得不率领军队出征。在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罗马军队多次失利,这使得亚历山大・塞维鲁在军队中的威望受到了严重影响。
公元235年,军队爆发叛乱,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塞维鲁王朝宣告结束。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即位,开启了罗马帝国又一段动荡的历史。
从公元235年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全面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这场危机犹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帝位更迭频繁,局势一片混乱。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后,军队将领们纷纷拥兵自重,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20多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的在位时间还不到3年。
同时,中央政权的削弱也使得地方势力趁机崛起,各行省的总督和军事将领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众多的独立王国,罗马帝国陷入了分裂的边缘。
三世纪中期,罗马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拥立自己的统治者,出现所谓“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帝国政权严重瘫痪,叙利亚、埃及也曾乘机摆脱罗马控制而独立。
经济上,罗马帝国遭遇了严重的衰退。农业作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乱,大量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前往城市寻求庇护,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大幅下降。
军事上,罗马帝国面临日耳曼人、哥特人、波斯人等外族的不断入侵。罗马军队不得不四处应战,疲于奔命。同时,军队内部的腐败现象也十分严重,军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导致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社会上,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的混乱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还要面对战争和饥荒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各地纷纷爆发起义。三世纪初在意大利,布拉率领奴隶队伍到处打杀富人,拯救贫苦者。公元238年,北非发生奴隶和隶农起义。263年,西西里发生了奴隶暴动。274年,费尔姆在埃及发动争取独立的起义。大约同时,高卢发生了大规模的“巴高达”运动,这场斗争时断时续直延续到罗马灭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在三世纪危机的阴霾下,罗马帝国风雨飘摇,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戴克里先将皇帝的称号由“元首”改为“多米努斯”,“多米努斯”意为“主子”,这标志着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元首制正式转变为毫不掩饰的君主制。
戴克里先还针对罗马帝国庞大的疆域和复杂的管理问题,创立了“四帝共治制”。
他将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由一个主帝(奥古斯都)和一个副帝(恺撒)共同统治。东部主帝由戴克里先自己担任,他执政于尼科米迪亚,西部主帝由马克西米安担任,他执政于米兰。
主帝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负责制定政策和决策,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副帝则是主帝的助手和继任者,协助主帝处理事务,并在其缺席时代理主帝的职责
为了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和四帝共治制的延续,戴克里先规定,奥古斯都满20年任期后,必须交卸权力,由他的继承人恺撒继任奥古斯都,同时任命新的恺撒作为新的继承人。这是罗马历史上首次对皇位继承做出明确规定。
在四帝共治制下,四位统治者分别指挥一支军队,负责不同地区的防御和管理。四帝共治制在戴克里先在位期间运行得相对良好,它成功地应对了帝国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如边境防御和内部稳定。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在西部、伽列里乌斯在东部各自继承了奥古斯都的位置。随后,他们又任命了新的恺撒。
但很快,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他的儿子君士坦丁被不列颠和高卢的罗马军团拥立为奥古斯都。与此同时,罗马的近卫军拥戴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为奥古斯都。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自称奥古斯都者多达六人,四帝共治制在实际上已经崩溃。
从310年到324年,罗马帝国陷入了漫长的内战,几个奥古斯都互相征战。最终,君士坦丁在一系列战争中脱颖而出,他先后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等对手,再次统一了罗马帝国,成为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丁王朝:基督教的崛起与帝国变革君士坦丁一世出生于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是戴克里先皇帝的共治者之一。
306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君士坦丁被军队拥立为帝。312年,他在米尔维亚桥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败了劲敌马克森提乌斯,成为了罗马帝国西部的霸主。
据传说,在战役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十字架,上面写着“以此符号,你将征服”的字样。这个神秘的景象让君士坦丁坚信是基督教的上帝在指引他,从此他开始倾向于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与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面,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给予了基督徒与其他异教徒同等的信仰自由权。
除了宗教方面的改革,君士坦丁还废除了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共治制,重新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的君主专制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峰。皇帝的权力不再受到元老院等机构的制约,成为了帝国真正的主宰。
330年,君士坦丁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拜占庭,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向东移动。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继承了皇位。他们在父亲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基督教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地位。
君士坦丁堡复原图
然而,兄弟三人之间却矛盾重重,为了争夺权力,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君士坦斯一世在350年击败了君士坦丁二世,成为了帝国西部的唯一统治者。
但好景不长,353年,君士坦斯一世在一场政变中被杀,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成为了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位期间,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异教势力。他关闭了许多异教神庙,没收了它们的财产,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361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去世,他的堂弟尤里安继位。尤里安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皇帝,他试图恢复罗马传统宗教的地位,打压基督教,被后来基督教称为“叛教者”。尤里安的统治仅仅持续了两年,363年,尤里安在与波斯人的战争中阵亡,君士坦丁王朝也随之结束。
公元364年,约维安皇帝突然离世,瓦伦提尼安一世临危受命,登上了罗马帝国的皇位。
瓦伦提尼安一世在登基后三十天,便授予弟弟瓦伦斯奥古斯都的头衔,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自己统治西部,瓦伦斯统治东部,试图通过分治的方式来更好地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瓦伦提尼安一世在375年因血管爆裂暴毙于军中,他的儿子格拉提安继承了西部帝国的皇位。
与帝国西部相比,帝国的东部威胁更大。375年,受到匈奴人的入侵,西哥特人开始大举迁入罗马帝国。其首领于次年遣使前往安条克,拜见瓦伦斯,声称其率领的20万哥特人希望能进入巴尔干半岛。
瓦伦斯接受了哥特人的请求,希望能用哥特人来充实其军队。但很快事态就失去了控制,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多瑙河流域。
当一些地区的罗马士兵开始虐待哥特移民时,一场广泛的哥特起义于377年爆发了。
在多瑙河驻军连续遭到失败后,瓦伦斯被迫从安条克出发御驾亲征。378年8月9日,他率领的罗马帝国精锐部队在哈德良堡战役中被彻底击败,伤亡超过三分之二。瓦伦斯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最终被活活烧死。
哈德良堡战役的惨败,标志着罗马帝国在军事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也让罗马帝国的边境防线变得更加脆弱。
在帝国西部,383年,格拉提安在一场叛乱中被杀,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另一个儿子瓦伦提尼安二世被拥立为帝。然而,瓦伦提尼安二世当时年仅12岁,实际权力掌握在他的母亲查士丁娜和一些权臣手中。在他统治期间,罗马帝国西部的局势愈发混乱,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外部蛮族入侵不断,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378年,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战死后的次年,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将狄奥多西一世推举为东部皇帝,统治罗马帝国东部诸省。
狄奥多西一世即位后,迅速投入到稳定局势的工作中。
380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塞萨洛尼卡敕令》,将尼西亚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从此在罗马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此后,狄奥多西一世致力于恢复罗马帝国的统一。
394年,他击败了西部的篡位者欧根尼乌斯,短暂地实现了罗马帝国的再度统一,这也是罗马帝国最后一次统一。
然而,好景不长。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他将帝国一分为二,长子阿卡迪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幼子霍诺里乌斯统治西罗马帝国。这一划分,成为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标志,也为狄奥多西王朝在东西部的不同发展埋下了伏笔。
阿卡迪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期间,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帝国内部事务以及东部边境的威胁上。他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统治秩序,君士坦丁堡逐渐发展成为东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西罗马帝国,霍诺里乌斯即位时年仅10岁,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大臣斯提里科手中。霍诺里乌斯统治时期,西罗马帝国面临着蛮族入侵的巨大压力。
410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陷罗马城,这是罗马城800多年来首次被外族攻陷,给罗马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也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加速。
霍诺里乌斯在位期间,还经历了多次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多位争位者先后出现,如君士坦丁三世、普里斯库斯・阿塔卢斯等,进一步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实力。
狄奥多西二世是阿卡迪乌斯的儿子,他统治东罗马帝国长达42年。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继续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他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建设,修建了坚固的城墙,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有效抵御了外敌的入侵。
而在西罗马帝国,瓦伦丁尼安三世是霍诺里乌斯的外甥,他在位期间,西罗马帝国的局势愈发严峻。外部,蛮族入侵不断加剧,汪达尔人、东哥特人等蛮族在西罗马帝国境内肆意劫掠;内部,政治腐败,权臣争权夺利。455年,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刺杀,西罗马帝国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此后皇帝更迭频繁,政权摇摇欲坠。
450年,狄奥多西二世去世,马尔西安通过与狄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喀丽娅结婚,登上皇位。马尔西安在位期间,东罗马帝国保持了相对稳定。457年,马尔西安去世,狄奥多西王朝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宣告终结,随后利奥一世即位,开启了利奥尼德王朝。
在西罗马帝国,瓦伦丁尼安三世死后,西罗马帝国迅速走向灭亡。476年,蛮族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漫长黑暗的中世纪。而东罗马帝国在此后又延续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才被奥斯曼帝国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