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正在被焦虑抑郁侵袭?

傲新菡 2025-02-22 14:32:48

“松弛感”、“精神内耗”等词近年在社交媒体频繁刷屏,人们一边调侃“卷不动又躺不平”,一边渴望挣脱无形的心理枷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指出——这些热词的流行并非偶然,它反映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觉醒,人们开始正视压力、讨论情绪,并尝试用语言描述那些难以名状的内心挣扎。

其实,这种觉醒的背后,是快节奏生活与高竞争压力下的普遍困境:工作焦虑、社交疲惫、自我价值感的摇摆……当“精神内耗”成为日常,许多人陷入“明明很累却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提醒,若长期忽视心理问题,可能演变为抑郁或焦虑症,甚至通过躯体症状“伪装”成生理疾病。

【警惕!抑郁焦虑的“隐形信号”】

1.心情和思考:从“心累”到“麻木”

·焦虑的“大脑风暴”:老是担心将来、小事上纠结个没完、太容易紧张甚至害怕。

·抑郁的“情感冻结”:对事情没兴趣了、心情长期不好、自我批评,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

2.身体:心理问题的“替罪羊”

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常被误诊为普通疾病:

·不明疼痛:头痛、肩背痛、肌肉紧张,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

·功能紊乱:心慌、胸闷、胃痛、长期失眠或暴饮暴食;

·慢性疲劳:即使休息充足仍觉精力耗尽。

荣新奇教授曾接触过一位因“十几年不明头痛”的来访者,最终发现“病因”是长期压抑的焦虑情绪。

3.行为:从“停不下来”到“动不了”

·焦虑的“多动模式”:坐立不安、强迫性重复行为(如频繁刷手机);

·抑郁的“冻结模式”:逃避社交、拖延成瘾、丧失行动力。

【三步判断你的心理状态】

1.记录情绪日记:连续一周记录情绪波动、身体反应及触发事件,观察是否存在持续性负面状态。

2.评估功能影响:若情绪问题已影响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需引起警惕。

3.专业量表辅助:参考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初步筛查。

注意:自测结果仅供参考,确诊需结合专业医生评估。若躯体症状持续且查无生理病因,建议遵循“两步就医法”——先排查身体疾病,再转诊精神心理科。

【疗愈之道:从“自我觉察”到“专业干预”】

1.日常自救:给心灵“松绑”

·正念练习:通过呼吸冥想、身体扫描缓解焦虑;

·规律生活:固定作息、适度运动,调节生物节律;

·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倾诉,避免孤立。

2.催眠疗法:解锁潜意识的疗愈力

研究表明,催眠疗法能通过引导放松与潜意识对话,帮助患者:

·缓解躯体症状:如慢性疼痛、消化紊乱;

·重构认知模式:打破“我不行”“一定会失败”的消极思维定式;

·释放压抑情绪:在深度放松状态下处理创伤引起的负面情绪。

根据我们“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的案例显示——结合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80%的焦虑抑郁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松弛感”不是天生特质,而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当“精神内耗”成为时代症候,与其在焦虑中自我怀疑,不如主动寻求改变。

心理问题不等于脆弱,正视它才是疗愈的起点。若你或你身边的人正被情绪问题困扰,不妨联系我们,我们提供专业的催眠疗法和量身定制的心理支持,旨在帮助你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开启心灵疗愈之旅!

参考资料: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专家解读、心理学临床研究、真实咨询案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