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设计师在某不知名小设计院工作(坐标重庆),待遇非常一般,加班较多,性价比很低。
上周他们院刚刚离职了一个电气专业负责人,工作10来年那种,原以为接下来项目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你猜怎么着?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院里就招到了一个同等类型的代替!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水平等等,无缝衔接交接!
当下的市场,人才已经饱和到这种地步了,一点不夸张!
一、人才饱和:表象下的实质是什么?
我认为,饱和的原因,一是从业人员过剩,二是市场逐渐萎缩,此消彼长之间,不饱和才怪呢。
饱和表象下,实质是设计行业已经从“技术驱动”向“人力成本驱动”的全面退化。
二、人才饱和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1.企业“躺赢”,员工“内卷”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企业掌握绝对话语权:
薪资压缩:最近两年来,到处都是设计院降薪、裁员、待岗的消息,在这方面,国企民企都空前的步调一致;
工作强度激增:“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成为老板口头禅,996、通宵改图成常态;职业价值贬低:设计成果被简化为“套模板”“赶工期”,创新空间被挤压。
2.设计师沦为“工具人”
技能贬值:同质化作品泛滥,企业更看重“出图速度”而非设计质量;
职业焦虑:35岁危机提前,资深设计师反因薪资高、体力差被淘汰。
有设计师吐槽:目前招人的设计院都是招廉价劳动力,最近面了几家,根本不在乎你干过什么项目,不问技术问题,问的都是结婚没,生娃没,在哪里住,住的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接受有项目必须加班到十点不?!
3.企业长期“慢性自杀”
人才流失:优秀设计师选择转行或创业(部分变身设计院中、高层,开始向下压榨),中小设计院陷入“新手培训—骨干离职”死循环。
4.行业创新力倒退
抄袭成风:为降低成本,企业投标,设计方案要求“参考竞品方案”,原创设计沦为奢侈品;
技术脱节:设计师疲于应付项目,无暇学习BIM、AI辅助设计等新技术。
三、如何破局:写给不甘心被“榨干”的你
1.警惕“伪需求”,深耕细分领域
拒绝万能打杂:从“什么都会”转向“某一领域精通”,例如专注医疗建筑、低碳设计等。
2.用技术武装自己
AI辅助设计:掌握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提升方案表现效率;
BIM正向设计:从“画图匠”升级为“项目全流程管理者”,吃透政策红利。
3.打造个人IP
作品集突围:在社交媒体展示差异化案例(如乡村振兴、旧改创新),吸引优质客户;
行业发声:通过技术文章、直播分享建立专业影响力,摆脱“廉价劳动力”标签。
4.打造“人无我有”的硬核技能包
专攻政策风口:今年全国新开工低碳建筑项目暴涨60%,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设计师比之前更吃香!
不要给老板们进一步压榨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