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的学区房到底还能不能买?到底怎么买?学区房的溢价值不值?近期又收到了很多朋友的询问或者留言,学区房其实在任何的城市都是一个很敏感而且是热度很高的话题。北京市的学区房其实是指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的部分区域,东城区8个学区,西城区11个学区,海淀区17个学区。
学区房能不能买?我个人的观点,所有的所谓好学校出成绩的都是掐尖加上名师的师资力量,没有别的,这是一个最大的核心基础。北京市中考出成绩的当天下午,很多的所谓这些名校或者提前几天这些名校都是校园开放日,就是在圈人和掐尖,很多家长一下午至少得跑3到4个学校,就是看这孩子的分数段适合不适合往年这个学校的录取,这些学校也会动脑筋,他去用一些名额的锁定包括学生现在出来的分数参照往年,然后进行掐尖,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冲击所谓现在政策里边的校额到校的名额,谁愿意要校额到校的那些学生啊?那不如把这些学校的生源给拉下来。
如果你要买西城区,东城区的学区房,我个人建议就买能直升的或者九年一贯制的,当然直升的也不是100%,都是80%的生源是能够上到所谓片区里边这几个好的学校,这样就免去了所谓小升初的烦恼,但是中考这个环节可不是随机分配了,所以考虑学区房要不然就上一个好的小学,要不然等着小升初的时候随机分配,要不然上一个一般的小学然后也许大概率能上一个直升的好的初中,但是中考这关还得考。
从现在来看,西城区从2025年开始加大了校额到校名额的比例,基本上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到10到15个百分点,这样很多学校的校额到校的比例就增加了,这些生源的平均化相对于前几年就更加的均匀一些,达不到绝对公平,只能说相对公平,慢慢的使学区的概念逐步淡化了。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到哪上学或买哪的学区房其实意义不太大,关键还是在孩子本身加上一个师资好的老师。假设这学生以校额到校的方式上了北京二中高中或者上了北京四中了,这样的学生可能10个里边有9个都跟不上,我身边有的同学或同事的孩子是以这种方式上了所谓好的学校,到最后孩子是很费劲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末流的,因为校额到校的学生跟人家学校拔尖选上来的本身成绩的实力是差两个到三个档次的,所以很多校额到校的学生还不如上一个中等的高中,在这里能够有更上进的作用,也许比上那个所谓名校的成绩还要好一些,最后的高考也许发挥的更好一些。
学区房这个概念大家不要再去追了,有条件的就考虑考虑,没条件的也别跳着脚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