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乡村文化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与传统,更是乡村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团结乡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功能与价值,客观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梳理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找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为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助力。
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团结、激发村民创造力,激起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热情,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提高乡村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而且,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增强村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来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的传承发展,有利于引导年轻人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促进乡村文化精髓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与精神风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与社会稳定性。乡村文化是联结乡民的重要精神纽带,乡村文化以乡村居民相同或相似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情感认知为基础而形成,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提振精神的任务,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的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夯实乡村文化建设根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乡村地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且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网络时代,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防止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层,还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乡村要加强与地方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形成集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产业建设等于一体的科学有效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比如,乡村可以通过举办特色民族文化节、打造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等一系列举措,鼓励村民和外来游客积极参与,感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落地生根,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促进文化创新与融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需要与其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精髓进行融合,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发具有鲜明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价值突出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充满地域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构建稳定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为保证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学校教育方面,作为培养文化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承担着为文化人才夯实基本专业文化素养的任务。对此,学校一是要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夯实学校专业学科对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赋能基础。二是要积极创新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突破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社会教育方面,不仅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馆、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公共文化机构为主的乡村文化人才教育阵地,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夯实基础。还要注重乡村良好文化风气的培养,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社交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其传播范围,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乡村社会形成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良好氛围,打造有利于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在职业教育方面,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在职岗位培训、交流合作培养等方式,强化乡村文化人才的实际工作水平,让乡村文化人才立足实际工作岗位不断成长,为乡村文化振兴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