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长远价值,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理念。因此,各地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文旅产业全方位融合与协同创新,走出一条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政策添保障,大力扶持文旅融合
政策扶持和引导是推进乡村文旅融合的指挥棒,政府应及时出台支持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扶持,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并以培育乡村富民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景区景点多元、交通便利畅达、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的示范村,助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首先,发挥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作用,重视村民主体地位,发挥市场主体力量,合理吸纳社会资本,吸引优秀乡贤参与,引导各方积极参与乡村文旅项目建设,形成政企村联动、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在空间布局上,改造乡村经营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升级,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百工坊”、精品民宿、网红打卡地等,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实现文旅引流。
其次,注重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坚持引才育才并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设立面向乡村文旅人才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吸引大学生和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加强智慧文旅和数字乡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文旅人才向乡村集聚;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利用乡村直播引才,打造实时交互、沉浸体验的数字引才空间,将乡村文旅IP的直播流量转化为人才增量,实现文化引流和人才集聚的双向互动。
以文化添魅力,盘活乡村文旅资源
乡村文旅融合的第一要义在于用文化培根铸魂。回望数千年的乡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确立了乡村社会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中发挥着巨大效力。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非遗项目、风土人情等资源,还要在保留乡村原真性的基础上,盘活这些资源。
一方面,要提炼乡村文化特色,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及乡村文化空间,将红色教育、农耕文化、村史传承等有机融合,为乡村留住乡愁,擦亮乡村文化品牌;通过农耕技术展示、红色主题教育、节庆艺术展演、民俗文化剧场等活动形式,彰显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核,激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乡村文旅融合不仅依赖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更需要文化艺术气息的加持,应自觉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空间,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别具一格的竹艺雕塑、形象生动的3D墙绘、充满创意的灯光秀等,都可以为乡村增添艺术气息,塑造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景观。打造农耕文化主题的研学基地,将乡土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紧密结合,奏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以产业添动力,聚集文旅品牌效应
打造文旅IP、塑造文旅品牌、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既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兴路径,也是推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各地乡村应锚定乡土文化与特色产业的契合点,推动乡村文创产业和非遗品牌创新发展,形成可持续进阶的乡村文旅体系。
一方面,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将乡村的地方性建筑、特有工艺或艺术、独特的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开发,夯实文旅融合的根基,打造文化游学、乡村非遗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特色美食制作等新业态;通过培育融合式产业、推广原生态产品、打造风格化民宿、发展一站式旅游,形成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依托重点村镇、区域集聚效应,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纽带是产品,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创产品和非遗体验项目,提升产品供给的“文化味儿”。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非遗技艺衍生的手工包和研学课程等体验类产品,文艺演出、民俗活动、情景体验等产品和项目,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成为对外展示乡村风貌、传播乡村文旅的重要窗口,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影响力。
以民俗添活力,打造地方特色文旅
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更是维系乡村共同体的黏合剂。美景美食、民俗风情、传统节庆等乡愁文化符号是乡村振兴的“活水”,创新运用这类民俗资源,既是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互动、带动乡村文旅增长的有力举措。
一方面,充分利用民俗节庆的独特性,策划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基于传统的庙会、丰收节、火把节等民俗节庆,组织民俗史口述、民俗风情表演、民俗特色体验等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拓展节庆文化深度和传播广度,实现“符号消费”与民俗文化再生产相融合。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满足游客对于个性化体验、全方位参与、多感官互动和情感共鸣的需求。例如,在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项目中,游客亲自参与插秧、收割、播种、打谷等劳动,从被动的观光者转变为乡村的临时居民,从传统的商品和服务经济转变为互动式体验经济,赋予乡村文旅新的增长动能,真正实现“过客”变成“游客”,“游客”成为“顾客”,“顾客”成为“回头客”。
以技术添实力,加快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尤其是在文旅融合领域,为乡村产业升级、产品传播和治理能力提升注入了科技力量。乡村要牢牢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一方面,借助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文旅传播与创收。培育一批涵盖乡村生态、特色产品、美食美景、传统文化等内容的网络直播账号,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农人”队伍和直播电商矩阵;大力发展乡村文旅数字融媒体,积极利用微信、抖音、网站等载体,构建满足多样化群体需求的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文旅“破圈”传播。
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数智”治理水平。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时收集游客的意见建议、市场需求和满意度数据,形成“数智化”反馈机制,精准把握乡村文旅市场的供需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策略;加强对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健全乡村文旅市场全方位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提高文旅产业运营者和管理者的应急保障能力;搭建多主体参与的数字化乡村文旅合作平台,实现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协同运作,助力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增添乡村文旅融合的“成色”。
乡村振兴,文旅先行。旅游使文化更有活力,文化使旅游更有灵气,文旅使乡村更有魅力。在新征程上,要着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积极发挥文化的品牌效应、深入探寻释放新技术有效作用的路径等,不断书写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