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阻击战到底多猛?74军几乎全歼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65联队

楚风文史 2025-02-10 01:50:2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74军有多能打?慈利阻击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年,日军13师团65联队,这支在南京大屠杀中双手沾满鲜血的部队,狂妄地杀进湘西,结果迎头撞上74军的铁拳。

短短几天时间,战场成了绞肉机,日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灭。74军到底用了什么狠招,把这个恶贯满盈的联队打到生还者寥寥?

常德危急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一直在琢磨一个计划:如何拿下常德这座重镇。

1943年11月,他调集五个师团的兵力,准备一举合围常德。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第13师团从慈利方向切入,截断中国军队的后路。

横山勇对这次行动信心十足。常德位于湘西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但他相信,凭借日军的优势兵力和先进装备,定能拿下这座重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亲自坐镇指挥,并给部队下达了"限期攻克"的军令。

横山勇特意挑选了13师团的王牌部队65联队执行这项任务。

这支联队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滔天罪行,是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联队长伊藤义彦更是狂妄自大,扬言三个小时就能拿下慈利。

伊藤义彦是个极其残暴的军官。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曾率部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用刺刀和机枪残忍地杀害妇孺。

在他眼中,中国人的性命如草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次进攻慈利,他势必要大开杀戒,以此来满足自己变态的嗜血欲望。

横山勇对伊藤义彦寄予厚望。他相信凭借这支王牌部队,再加上自己精心设计的包围计划,常德很快就会落入日军之手。

到那时,整个湘西都将成为日本的占领区,为日本提供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而自己,也将凭借这次胜利被晋升为中将乃至上将,成为日军在中国的最高统帅。

可是横山勇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惨败。慈利,这个他原本不屑一顾的小城,竟成了日军的噩梦。

血战垭门

11月18日清晨,慈利城外炮声隆隆。第74军的官兵们顶着日军的炮火,在各个关隘构筑防线。

58师师长张林甫临危受命,率部担任阻击主力。他们只有单薄的冬装,有限的弹药,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的日军65联队。

面对强敌,张林甫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慈利若失守,常德就将面临被合围的危险。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下令部队严阵以待,寸土不让。同时,他还亲自率领一个连在城外设伏,准备伺机歼灭日军先头部队。

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惨烈。日军的重炮不断轰击守军阵地,山野间硝烟弥漫。可中国军队依托险要地形,用手榴弹和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特别是在垭门关一带,172团的官兵们以寡敌众,硬是将日军拖在山口整整五天。

垭门关,是慈利的东大门。它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是兵家必争之地。

172团团长周振南深知这里的重要性,亲自率部据守关隘。他命令战士们挖掘壕沟,砌筑碉堡,构筑成一道铜墙铁壁。

11月19日,日军集中兵力,对垭门关发动猛攻。密集的炮火将阵地掀了个底朝天,爆炸声和呼喊声不绝于耳。

周振南不顾个人安危,在阵地上来回指挥,鼓舞士气。一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后,他抄起机枪,独自扫射冲锋的敌人,打得日军尸横遍野。

五天来,垭门关硝烟不断。172团的战士们不分昼夜地战斗,靠着铜头铁臂的意志,一次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

精锐部队的覆灭

伊藤义彦没想到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20日,他亲自到前线督战,结果差点把小命丢在那里。

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炸死了他的两个亲信,他本人也被炸伤。这位曾在南京耀武扬威的联队长,狼狈地从荆棘丛中滚下山坡才保住性命。

这次受伤,伊藤义彦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他轻敌了,完全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现在,他的部队已经损失惨重,再也不复当年的勇猛精进。他后悔莫及,恨不得时光倒流,重新部署这次进攻。

五天的激战,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原本6000人的65联队,伤亡高达4000多人。这支曾让南京百姓胆寒的屠夫部队,在慈利的山野间几乎全军覆没。

血的教训,让伊藤义彦彻底放下了傲慢的心态。他向上级请示,恳求派遣增援部队,却遭到了横山勇的拒绝。

横山勇认为,伊藤义彦没有完成军令,就是失职,不配获得援助。伊藤义彦无奈,只能继续指挥残部死战。

然而,战局已经无法挽回。11月23日,日军全线崩溃。残存的士兵抛下武器,仓皇逃窜。伊藤义彦也在混乱中失去了踪迹,至今下落不明。

65联队的覆灭,标志着日军迂回包围常德的计划彻底破灭。

它不仅没能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反而折损了日军的主力。从此,横山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常德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74军的指挥艺术

74军军长王耀武的指挥堪称艺术。

他知道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硬拼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托地形,避其锋芒,以弱胜强。因此,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让日军在山林地带消耗有生力量。

首先,他命令58师伪装成主力,吸引日军的注意力。同时,派出51师秘密行军,准备在日军后方发起奇袭。这样一来,前有堵,后有追,日军将腹背受敌,难以招架。

再就是他充分利用地形,把各个阵地都设在易守难攻的山头、岗哨和碉堡。战士们依托工事,构筑了一道铜墙铁壁,日军想要攻克,非付出惨重代价不可。

最后,他还高度重视情报工作。通过侦察和测绘,他掌握了日军的兵力部署和进攻路线。

这样,他就可以及时调兵遣将,化解危机。同时,他还派出情报人员,误导日军,让他们在迷雾中行军,难以找到目标。

特别是,张林甫和周志道两位师长都是黄埔四期的同窗。他们不仅军事素养过硬,而且志同道合,情同手足。

在校期间,他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约定毕业后要并肩作战,共同抗敌。

此次慈利保卫战,两人再次携手并肩。面对凶残的日军,他们没有丝毫畏惧,指挥若定,配合默契。

当58师陷入苦战时,周志道主动请缨,率部增援。就是这千钧一发的援助,扭转了战局,粉碎了日军的迂回包围图谋。

血染湘江

慈利之战,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阵地上,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推进。

有的士兵弹尽粮绝,抱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战士负伤不下火线,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湘江两岸,到处是壮烈牺牲的英雄。他们有的躺在冰冷的江水中,有的倒在满目疮痍的废墟里。鲜血染红了湘江,也染红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垭门关外,有一位18岁的士兵名叫王成。炮弹在他身旁爆炸,炸断了他的一条腿。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拄着步枪,继续瞄准射击。直到另一颗炮弹击中他的胸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还有一位姓李的战士,子弹打光后,他抡起步枪,与敌人展开肉搏。十几个鬼子围了上来,他仍然斗志昂扬,大吼一声:"杀!",宁死不屈,直到最后一刻。

22日,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守军奉命撤往漆家河以南。

这时的慈利已是满目疮痍,但日军的合围计划彻底失败。守军用生命换来的时间,让其他部队得以在常德外围形成反包围之势。

撤退的战士们虽然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他们用热血捍卫慈利,粉碎了日军的迂回企图。

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们没有白白牺牲。常德,这座繁华的城市,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而得以保全。

《——【·结语·】——》

在湘西的群山之中,垭门关依旧静静矗立。80年过去了,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已经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打败日军精锐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中国军人的血性。他们用生命证明,任何侵略者都休想在这片土地上横行霸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常德会战战史》

《第74军作战记录》

《抗日战争史料档案》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