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曾败于社会化职能“大而全”,“一城一企”再难重现

数据读城 2024-09-12 06:48:25

当国企以社会化职能“大而全”著称甚至满满的自豪,就一定会出现问题,纯经营性的国企可能少了很多人情味,但一定可以存续的更久。

起点、番茄、纵横等网文平台上,很多年代小说对东北国企的福利都有过比较详尽的描述,也对彼时大小国企里的各种不良现象有过还原,好的部分当然有(比如那些现代人看着都眼馋的福利),更多的则是铺张浪费、极重的人情、不规范的操作、僵硬的机制、各种人事倾轧、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等等。

和《情满四合院》系列同人文里的红星轧钢厂一比,京郊的红星轧钢厂虽然有傻柱这样的混不吝厨子,但生产是相对规范的,人事倾轧也相对较轻。当然,《情满四合院》里的轧钢厂虽然没有关闭或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并发展,但估计也挺不了太久,其剧外的原型——东直门外的三轧钢厂原址早就成了一片楼房。

影视剧里也能一看端倪,能拍出来的都是相对柔和并演化过的,《漫长的季节》就是典例,那时候随便一个国企大厂,都有自己的保卫科、消防队、医院、学校、文化宫,还有锅炉房集中供暖,工会的权柄极大,每年文体活动不断,三大球也搞得红红火火……甚至有不少地方,“一城一企”,城企相融。

那时候,东三省的尽头,是国企。

但这些社会化职能都意味着大量的花费,甚至会挤占研发的费用和资源。在企业赚钱的时候,这是人人夸赞的福利,在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这是沉重的负担,而一直运转的体系却没有纠错机制,还得源源不断地给生产之外的事项大量输血,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量国企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跟上步伐。

然后就是各种陨落,能真正软着陆的国企很少,教师、医生、护士等全部归社会编制是第一步,精简厂内各种支出是第二步,然后是一批又一批的下岗,最后卖掉地皮——这一点都不惨烈,反而已经是相对温和的软着陆了。

其实,国企下岗潮不止东北,河北等省份的国企下岗同样是一段黯淡无光的日子,但确实是数量极大的东北国企陨落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无数“上了一辈子班一次都没迟到过”的工人群体被瞬息间抛向了社会,不知所措更无所适从,他们没有时间追忆曾经的似水年华,也可能再也唱不出铿锵的“从头再来”。

电影《钢的琴》里,一群已经下岗的工人们站在远处的山头上,看着曾陪伴几代东北人成长的两个大烟囱被定向爆拆,缓缓倒在尘烟之中,他们的光辉岁月,就像留不住的后代子女,一去不返。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东北地区每年净流出人口达200万,这里面,身上有国企印记的在一半儿以上。

作为全国重工业的源头和骨干力量,东北国企有过极致的辉煌,然后迅速迎来了几乎是必然的下滑,因为意识、管理、资源挤压等人为因素,演变成了一个地域漫长的阵痛。

0 阅读:62

数据读城

简介: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