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冲动喝一大口“死亡之水”!尿液瞬间全黑,医生倒吸一口冷气

诗槐聊健康 2025-03-23 09:09:15

夜色深沉,宁波街头的灯光被救护车的红蓝闪烁撕开一道口子。9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28岁的小张(化名)。他被担架抬进来时,脸色苍白,满头冷汗,嘴里不断涌出墨绿色的呕吐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急诊室的护士小李刚接班,看到这一幕,手里的笔差点掉在地上。家属急得满脸通红,语无伦次地说:“他喝了一大口‘百草枯’,在镇医院洗过胃了,快救救他!”

听到“百草枯”三个字,值班医生立刻绷紧了神经。这可不是普通的急诊病人,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杜力文接到电话,顾不上刚结束的夜宵,披上白大褂就冲了过来。作为宁波本地研究中毒领域的专家,他曾在2022年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科进修,对这种“死亡之水”的恐怖了然于心。

“尿液拿来检测!”杜力文一边指挥,一边翻开小张的病例。家属回忆,小张当晚和朋友喝酒后情绪失控,回家翻出一瓶藏在杂物间的百草枯,想都没想就灌了一大口。事发5小时后,他被紧急送到市二院时,已经出现了呕吐不止、腹痛难忍的症状。更可怕的是,护士取来小张的尿液样本,用试剂检测时,液体瞬间变成了深黑色。急诊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医护人员倒吸一口冷气。

“颜色这么深,浓度肯定很高。”杜力文皱着眉头,心里已经有了最坏的预判。检验科随后送来的质谱检测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小张体内的百草枯含量超过100ug/ml,远超成人致死剂量。正常情况下,这种剂量的百草枯中毒,生还率几乎为零。

“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杜力文低声对身边的护士说。他的语气沉重,但眼神里却闪着一丝不服输的光芒。小张才28岁,正值壮年,还有父母妻儿等着他回家。放弃?不可能。

小张是谁?一个普通人的失控瞬间

小张是个地地道道的宁波人,28岁,身材瘦高,留着寸头,平时话不多,做着一份物流仓库管理员的工作。他和妻子小丽结婚3年,有个两岁的小女儿,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按理说,这样的生活不该和“百草枯”这种致命毒物扯上关系。可命运偏偏开了个玩笑。

小张的父亲是个老菜农,家里一直留着几瓶农药,包括那瓶藏在杂物间角落的百草枯。小张平时从不碰这些东西,甚至不知道那是啥。那天晚上,他和几个朋友喝酒,聊到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心里的火越烧越旺。回到家,看到桌上乱糟糟的账单和孩子的玩具,他突然崩溃了。酒精上头,他翻出那瓶绿色的液体,包装上“剧毒”两个字都没看清,就赌气似的一口喝了下去。

“当时就是脑子一热,根本没想后果。”小张后来回忆时,眼里满是悔恨。可那一口下去,悔恨已经救不了他。百草枯的毒性有多强?它是一种高效除草剂,进入人体后会迅速破坏多个器官,尤其是肺部,导致不可逆的肺纤维化。更可怕的是,目前医学界没有任何特效解毒药。喝下它的那一刻,小张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

与死神赛跑:急诊室的“白+黑”战法

急诊室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杜力文知道,救治百草枯中毒的关键在于“时间”和“清除毒物”。他当机立断,按照国内权威的《泰山专家共识》启动救治方案——“白+黑”组合拳。

“‘白’是蒙脱石散,‘黑’是药用活性炭粉剂,这两者能在胃肠道吸附百草枯,减少毒物被吸收。”杜力文一边指挥护士准备药物,一边盯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小张的血压已经开始下降,心率却飙到了120次/分钟。另一边,血液净化团队迅速到位,准备进行血液灌流——一种通过机器将血液引出体外、过滤毒物后再回输的方法。

当晚11点,第一次血液灌流开始了。机器嗡嗡作响,小张躺在床上,意识模糊,只能偶尔发出痛苦的呻吟。凌晨2点,第二次灌流。凌晨5点,第三次。到了上午7点,第四次灌流结束,小张的血几乎被“洗”了好几遍。医护人员轮班盯着数据,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小张的尿液样本拿来检测时,黑色明显变淡,甚至有了几分清澈。杜力文长舒一口气:“毒物浓度下降了,至少第一步成功了。”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百草枯的真正杀手锏——肺纤维化和多器官衰竭,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炎症风暴来袭: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拉锯战

第二天,小张的情况果然急转直下。他的肾功能指标肌酐和尿素氮飙升,肝功能指标转氨酶也一路走高。更糟的是,他开始喊胸闷气促,连说话都费劲。杜力文拿起听诊器一听,肺部已经出现了异常的呼吸音。这是百草枯中毒最典型的表现——急性肺损伤。

“百草枯的毒性会引发全身的炎症风暴,尤其是肺部最脆弱。”杜力文向团队解释,“它会让肺泡上皮细胞坏死,继而引发纤维化。一旦肺部大面积纤维化,患者就只能靠呼吸机活着,最后还是会因呼吸衰竭去世。”这种残酷的进程,杜力文见过太多次。

怎么办?继续“洗血”只能清除残余毒物,却挡不住炎症的蔓延。团队经过紧急讨论,决定启用“双刃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这两种药能压制炎症风暴,减缓器官损伤,但副作用也不小:可能导致感染、血糖失控,甚至加重病情。用还是不用?用多少?什么时候停?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杜力文和同事吕卫星肩上。

“拼一把吧!”杜力文咬牙拍板。他们根据小张的病情,加大了激素剂量,同时密切监测他的指标变化。接下来的几天,小张成了急诊科的“重点明星”。每天清晨,医护人员围着他的床位开会,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调整方案。护士小李还抽空给他讲笑话,缓解他的焦虑。

一周后,好消息传来。小张的肾功能逐渐稳定,肝功能也开始恢复。他终于从ICU转到了普通病房。家属拉着杜力文的手激动地说:“医生,我们查了网上的案例,都说百草枯没救。一周就转普通病房,是不是没事了?”杜力文笑笑,却没敢打包票:“还在危险期,14天是个坎儿。”

28天的奇迹:从“死亡之水”到重生

接下来的日子,小张的状态像坐过山车,时好时坏。肺部的轻微纤维化一度让杜力文捏了把汗,但幸运的是,损伤没有继续恶化。到了第14天,小张能下床走几步了,胸闷也减轻了不少。第21天,他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CT显示肺部只有轻微瘢痕。到了第28天,小张终于出院了。

出院那天,小张的妻子小丽抱着女儿在医院门口等他。小女孩咧着嘴喊“爸爸”,小张眼眶红了。他拉着杜力文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们,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杜力文拍拍他的肩:“你运气好,但也别再干傻事了。”

这次救治,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在百草枯中毒救治上的重大突破。从急诊科到血液净化团队,再到检验科、心理科,全院多学科协作,硬是把小张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可杜力文心里清楚,像小张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更多喝下百草枯的人,没能等到奇迹。

“死亡之水”的教训:预防胜于一切

杜力文从医13年,见过的百草枯中毒案例不算少。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一个14岁的女孩。她因为和父母吵架,喝下家里的大半瓶百草枯。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女孩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地看着天花板,嘴里喃喃地说:“我不想死。”可毒物已经侵蚀了她的肺,她在痛苦中离世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病人,我都觉得特别无力。”杜力文叹了口气,“百草枯太可怕了,它不像其他毒物有解药。救活小张是个奇迹,但奇迹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他呼吁大家,家里如果有百草枯,一定要锁好,远离孩子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最好直接销毁,换成更安全的除草剂。

小张的故事传开后,不少网友留言感慨:“没想到‘死亡之水’这么狠,也没想到医生这么拼。”有人问:“喝了百草枯还能活,真的是医学奇迹吗?”杜力文说,这不是奇迹,是团队的努力加上一点运气。他希望这样的故事少一些,因为每一次抢救,都是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心力交瘁。

写在最后:珍惜生命,远离危险

小张回家后,日子慢慢回到了正轨。他戒了酒,每天陪女儿玩耍,偶尔还会给妻子做顿饭。每次回忆起那晚,他都觉得自己像做了一场噩梦。“活着真好。”他说。

而对杜力文和他的团队来说,小张的康复是他们职业生涯里的一道光。急诊室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守护着更多像小张一样的生命。

参考文献:

《百草枯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泰山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科,《百草枯中毒急救与临床管理》,2021年。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病例报告,2025年内部资料。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