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明首位降清边将,搞垮明军十余万,后世子孙重臣频出

雍亲王府王妃 2024-10-06 10:37:44

若提到清朝初期(后金)明朝归顺大清的边将,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三藩”(实际上是四藩):

耿仲明与孔有德一起归顺大清,耿仲明在太宗皇帝建立大清时被封为怀顺王,后被顺治帝改封为靖南王(三藩之一);孔有德在太宗皇帝称帝时被封为恭顺王,后被顺治帝改封为定南王,因死在了广西的战场上,爵位除(四藩成为三藩)。

尚可喜紧随其后归顺大清,被太宗皇帝封为智顺王,满清入关后被改封为平南王(三藩之一);

吴三桂是“三藩”中归顺大清最晚的一个,顺治元年时才归顺了睿亲王多尔衮,被封为平西王。

其实不管是三藩还是四藩,归顺大清的时间都不是最早的,归顺大清(后金)最早的明朝边将其实是李永芳,早在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称汗后第三年便归顺了大清(后金)。正因为李永芳是第一位归顺大清的明朝边将,他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大清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太祖皇帝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永芳。

历史证明李永芳的选择是对的,不仅李永芳自己成大清的额驸,其子孙后代也多次同爱新觉罗联姻,不仅出后妃,还出多位朝廷重臣,其家族在大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抚西额驸

李永芳本就出身辽东名门望族,入仕后一步一步坐到了抚顺千户所备御官的位置上;

1614年,明廷为了加强对抚顺城的防御,便将李永芳擢升为游击(从三品)。

就这样,李永芳以游击的身份坚守抚顺城4年的时间。直到1618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的第三年,正式出兵明朝,而抚顺便是努尔哈赤非常重要的目标。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围困抚顺,并且修书一封给李永芳,打算不费一兵一卒将抚顺城收入囊中。

李永芳看到努尔哈赤的信后,便果断决定归降后金。

出城后,李永芳跪拜努尔哈赤。

李永芳归顺努尔哈赤的次日,努尔哈赤便将抚顺城中的百姓编为千户,迁到了赫图阿拉城。

至于李永芳,作为第一个归降后金的明朝边将,努尔哈赤自然是十分厚待,将其任命为三等副将,并且将第七子阿巴泰的长女嫁给了李永芳。

当然这并不是李永芳的第一任妻子,但李永芳确实因为娶了太祖皇帝的孙女而成为后金的额驸,人称“抚西额驸”。

后来李永芳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岳父阿巴泰的孙儿翁古,也就是李永芳妻子的侄儿、温良固山贝子博和讬的嫡长子(开国功臣、武勋王扬古利的女儿所生)。

李永芳归顺后金后,明朝便失去了重镇抚顺,明廷十分生气,便集合12万大军围剿后金,想要将后金一举歼灭。明廷的12万大军兵分四路,四路大军之间相距几百里,而后金不过三百里而已,还不如明朝的一个大的县,可想而知双方的力量悬殊有多大。

李永芳向太祖皇帝进言:不管他几路来,我们只一路去。

正是因为李永芳的建议,后金军以少胜多,直接改变了后金与明廷在辽东的态势。

在此之后的每一场对明战役,太祖皇帝都会带着李永芳一起出征,而李永芳凭着战功而被擢升为三等总兵官。李永芳之所以能够多次立下战功,也是因为太祖皇帝对李永芳的信任,太祖皇帝对李永芳信任到什么程度呢?

让其参与后金典章制度的制定

让其率领一支上万人由汉人组成的部队

而李永芳也没有辜负太祖皇帝对他的信任,不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而且还帮助太祖皇帝劝降了不少明朝边将。其中李永芳最得意的便是劝降了参将孙德功,孙德功主动将重镇广宁献给了后金。后金得到广宁后,便可以长驱直入,甚至直逼明朝的京城。

虽然太祖皇帝十分重用李永芳,但李永芳毕竟曾经是明朝游击,太祖皇帝对其是既信任又有一些疑心。尤其是镇守辽南的刘爱塔(娶太祖皇帝之孙萨哈廉乳母的女儿)归降明朝后,李永芳也慢慢地受到了太祖皇帝的质疑,不再受到重用,一直到太宗皇帝继任汗位后李永芳才复出。

天聪元年(1627年),李永芳跟随贝勒阿敏(太祖皇帝的侄儿)一起征讨朝鲜。此战中正是因为阿敏听从李永芳的建议,才命人与朝鲜缔结盟约。

四年后,太宗皇帝皇太极设立汉军旗,李永芳仅辖六个佐领(一佐领300人),不到2000人而已。与太祖皇帝在时(上万人),相差甚远,可见此时的李永芳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天聪八年(1634年),太宗皇帝将其封为世袭罔替的三等子爵位。

便是在这一年,李永芳病逝了。

虽然李永芳病逝,但因为其为大清第一位归降的明朝边将,又是太祖的孙女婿,其家族在大清(后金)也开始崛起,成为汉军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家族。

九子中最少四子入朝为官

李永芳的长子李延庚先后任游击、参将、吏部汉承政(正三品)等职,深得太祖与太宗皇帝的信任与器重。虽然李延庚已经成为后金的重臣,但是慢慢地他开始憎恨后金的暴虐,所以便决定重新忠于大明,在后金攻打大凌河与宁远时,李延庚曾派人向明朝传递消息,事情败露后,李延庚被处死。

李永芳的次子李率泰,在12岁的时候便侍奉在太祖皇帝身边,连李率泰这个名字都是太祖皇帝所赐。在李率泰16岁的时候,太祖皇帝将宗室女嫁给了李率泰为妻。

李率泰长大成人后,已经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

李率泰跟随太宗皇帝一起征伐察哈尔林丹汗、朝鲜以及明朝,因立下战功而被擢升为副都统。

顺治元年(1644年),李率泰已经位至刑部参政(侍郎),同年跟随睿亲王多尔衮一起入关,大败李自成。

次年,李帅真又跟随豫亲王多铎在潼关再次大败李自成,之后便跟随清军一起南下,先后攻克扬州、江宁等地。顺治三年,李率泰又跟随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一起平定江浙一带,凭战功而被晋封为二等阿达哈哈番(参将)兼拖沙喇哈番(骑都尉)。

顺治八年时,李率泰被调任吏部侍郎,并且官拜弘文院大学士(清朝内阁的前身)。

虽然李永芳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他的次子李率泰却将家族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入阁拜相的李率泰位极人臣,深得顺治帝的器重。即便是李率泰获罪,顺治帝也不忍重罚。顺治九年,顺治帝授予李率泰从二品的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都指挥副同知)世职。

顺治十年时,在大学士洪承畴(明朝降将)的推荐下,李率泰出任两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并且在两广抵御李定国(南明朝廷)的进犯,因李率泰尽忠职守、智勇双全、善于用兵,顺治帝将其加封太子太保,并且调任浙闽总督。

后因平定李定国有功,而将其世职晋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正二品)。

只是在顺治十六年时因罪而被削世职,仍旧任福建总督。

康熙三年时,因李率泰先后降服郑经的部将林国梁、翁求多、黄廷等及其部将、战舰,被康熙下旨加秩正一品。此时的李率泰已经年过半百,因年病而多次请求朝廷准许其退休养老;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多次好言宽慰李率泰让其继续任福建总督。

康熙五年,李率泰死在了福建总督的任上,终年59岁。

李率泰病逝后,康熙下旨将其追赠为兵部尚书,并且恢复了他的世职,赠与其谥号为“忠襄”。

孙女入宫为康熙后妃

李永芳第三子刚阿泰,刚阿泰尚且年幼时跟随父亲归降大清,等长大成人后便跟随清军一起出征

顺治五年时,被授予宣府总兵,到任后便负责剿灭山西至宣化成的山贼。

从顺治六年到顺治八年,刚阿泰在宣府总兵的任上立下了不少战功,所以在顺治八年二月班师回朝时刚阿泰被擢升为都督同知。

然而刚阿泰正值建功立业年纪时,却因为下属侵吞饷银一案而被顺治帝革职。

之后刚阿泰再没有复起,死在了家中。

虽然刚阿泰被革职,但是他的女儿作为八旗女子自然是有参加外八旗选秀资格的。康熙十年,刚阿泰的女儿李氏通过选秀入宫,正式成为康熙后妃,属于庶妃中的福晋级别。康熙朝前期,后妃们的等级还比较简单,除了皇后、皇贵妃外,便是妃、庶妃(福晋、小福晋)、格格。

能够刚入宫便享受福晋级别的待遇,可想而知康熙朝前期李氏家族的地位有多高。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同样出身汉军旗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刚入宫时仅为格格级别,即便是生下皇三子玄烨(康熙)也没有母凭子贵被晋封为福晋,直到康熙继位后,孝康章皇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才享受福晋级别的待遇。

而李氏入宫后的地位还不仅限于此,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除了将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孝昭仁皇后)、佟国维的女儿佟佳氏册封为贵妃外,还册封了七嫔。

也就是说这“七嫔”是仅次于皇后、贵妃的存在,七嫔之首便是后宫第三位的存在,可想而知七嫔之首有多尊贵。而李氏在没有生下皇子公主的情况下,却位居七嫔之首。

就连入宫时间比较早、为康熙生下皇子的马佳氏(荣嫔)乌拉那拉氏(惠嫔),都在李氏之后。

可见此时的李氏,还是比较得康熙看重的。

若是李氏能够为康熙生下皇子公主的话,晋封为妃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如此得康熙与孝庄太皇太后看重的李氏,却仅仅止步于嫔位。

康熙二十年,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除了将表妹佟佳氏晋封为皇贵妃外,还册封了四妃:

惠嫔晋封为惠妃

宜嫔晋封为宜妃

德嫔晋封为德妃

荣嫔晋封为荣妃

惠宜德荣四妃原先地位都在李氏之后,却反超李氏被册封为妃。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惠宜德荣四妃“母凭子贵”。

惠妃先后生两位皇子,皇长子胤褆长大成人

宜妃在康熙二十年前,生下了皇五子胤祺

德妃在康熙二十年前,已经生两位皇子:皇四子胤禛与皇六子胤祚(6岁夭折)

荣妃是康熙身边最早的妃嫔,封嫔之前已经生六位皇子公主(皇三子胤祉与固伦荣宪公主长大)

而李氏虽然已经入宫10年之久,仍旧没有身孕,可见康熙虽然看重其娘家的地位,但并不宠爱李氏。李氏不得宠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康熙二十年之前,李氏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多,除了让康熙缅怀一生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的表妹孝懿仁皇后外,惠宜德荣四妃也十分得宠,康熙后宫中除了这六位外,还有众多后妃,李氏即便是偶尔能得宠于康熙帝,也不见得能够身怀有孕

后宫妃嫔,除了有“子凭母贵”之说,还有“母凭子贵”一说。

李氏一直没有生下皇子公主,康熙又不宠爱李氏,李氏止步于嫔位也并不意外。

只是让人奇怪的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后,李氏便不再出现在史料中;而且奇怪的是,在康熙的景陵妃园寝中也没有安嫔李氏的宝顶。根据道光朝以及宣统朝《呈列圣位下后妃清单》的记载,李氏仍旧是被安嫔,可见李氏从未被降低位份。

那么李氏究竟去了哪儿?

比李氏位份低的贵人,都得以入葬景陵妃园寝,李氏为何没有葬入妃园寝呢?

那么便只有一种可能:李氏被接回了娘家。

在康熙的后妃中,被接回娘家的并仅仅只有一个,比如: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十六年被娘家接回了蒙古

总兵官佟国玺的女儿佟佳氏,康熙十六年也回了娘家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李氏的去处,单看李氏在康熙朝前期在后宫的地位,便可见李氏家族的地位有多高。虽然李氏的父亲刚阿泰早已被革职,但李氏所在的家族地位却很高,尤其是李氏的伯父李率泰入阁拜相、位极人臣。

除此之外,李氏的五叔李巴颜也入仕,在朝中的地位极高:

在满清入关之前,李巴颜任参将一职,在跟随大军一起围困锦州时,大败洪承畴(后归顺大清),因战功而被擢升为正蓝旗都统一职。等到满清入关后,李巴颜跟随大军一起平定北方各地,凭借战功而被封为一等伯爵。

李永芳在去世那一年才被封为三等子爵位,而李巴颜却能够被封为一等伯爵,可见李巴颜立下的战功有多显赫。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巴颜也娶了宗室女为妻——多罗安平贝勒杜度的女儿(杜度为太祖皇帝嫡长子褚英的长子)。

家族中不仅出入阁拜相的伯父李率泰,还有一位战功赫赫的一等伯、五叔李巴颜,而且祖父与伯父、叔叔都娶了爱新觉罗为妻,李氏能够位居“后宫第三位”也确实是理所应当的。

李巴颜一脉最为显赫

李永芳作为第一个归顺大清的明朝边将,在满清入关取代明朝后,家族也正式崛起,成为汉军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家族。不仅出朝廷重臣,而且还有后妃;然而康熙朝之后,李永芳家族便没有了顺治朝、康熙朝时的显赫,虽然也有入朝为官者,但值得一提的却只有一等伯李巴颜这一脉:

李巴颜的孙儿李元亮在乾隆朝位至尚书(刑部、工部、礼部、户部),乾隆二十四年病逝;

李巴颜的曾孙李侍尧先后任热河副都统、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虽短暂获罪“斩监候”;但乾隆五十二年复起,被任浙闽总督,因压制林爽文起义立下功劳,而被列“紫光阁二十功臣”之一。

李侍尧的弟弟李奉尧一开始被授予蓝翎侍卫,在乾隆四十五年时承袭曾祖父李巴颜的一等伯爵位,后一步一步坐到了提督、总兵的位置上。

1 阅读:321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