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错误的思维!
书法练得越熟越好,最后能达到卖油翁倒油那种熟!
练太熟,是学书法的大忌!
太熟,其实是思维固化的表现!
太熟了,你就不会再去思考!太熟了,你也不愿意去变通!
学书法太熟,虽然也能写出漂亮的书法,但是达不到高段位!
比如赵孟頫,书法很漂亮。
但是董其昌看出他的问题所在,俗!
原因就是,写字千字一面。其实就是手写的太熟了,出手都一个样!
董其昌给出的解决方法是,熟后生!
这个“生”其实就是变通,有变化!
走出“熟”这个舒适区,意在笔先,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过程!
比如,上图王羲之写的这几个字(红圈内),特别是中间这个“能”字。
王羲之这是情绪来了,笔连起来了。这个“能”字的结构,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承上启下!
这就需要一个变通!
这时你如果还用一个固定模式去写这几个字,这个情绪表现就没有了。
如果不管什么样的作品,字的结构都差不多,就俗了。
结构不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太熟就会把书法结构固化,失去思考,失去“意在笔先”,作品走向模式化。
看不到新鲜的东西,作品走向“俗”。
古代书法家为什么强调“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一个“意”就是一个“形”,“意”不同,则“形”不同!
神韵就这些不断变化的形中,流露出来!
结束语:
临帖太熟也不是什么好事,
字形固化后,“意在笔先”这个过程就会被“阉割”掉。
没有了意在笔先,写书法其实就成了一个集字过程。
学书法,不是不让你太熟。
而是不能“阉割”步骤,比如意在笔先,不能因为太熟了,而不去随情绪变化了。
蔡邕说过,书者,散也!书法是用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没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情感的抒发!
学书法,练再孰也要思变,变才能抒情,否则与写字无异。
原创作者:墨虫
本文来自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