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激进派已天下无敌,殊不知咱家一向是保守派嫌激进派保守,激进派嫌保守派激进。
1957年,水利专家黄万里坚决反对三门峡大坝开工。

你以为他老人家喜欢稳扎稳打?不!他的脑海中有一个更加疯狂、更加宏大的计划。
黄老想要从源头截断雅鲁藏布江,引潺潺流水朝中西走向,四川青海一路剑指咸阳。
总之就是,“中国产水中国花,一滴不往印度拿”。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成型,失去了雅鲁藏布江的印度,又会走向何方呢?
我们不妨先从源头聊一聊雅鲁藏布江。
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海拔5590米处的杰玛央宗冰川在岁月变迁中缓缓融化,这里是雅鲁藏布江的中源。水流从此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流淌,汇集成总长107千米的杰玛央宗曲。

海拔约4937米处,坐落着杰玛央宗曲上最大的冰碛湖热布杰错,杰玛央宗曲自此改道向东,先后与玛攸藏布、库比曲相汇,继续向东前行。

神山冈仁波齐东南部地势落差较大,水流经此咆哮而过,形似骏马鸣嘶喷薄之势,故得名“当却藏布”,意为马泉河。
海拔4567米处,日喀则仲巴县的山谷为马泉河提供了宽度超过4千米的优良河道,来自喜马拉雅的冰川融水在此汇集成椭圆状的湖泊,以此为界上游是马泉河,下游则是大家熟知的雅鲁藏布。

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包裹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西藏林芝几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河面在马蹄形大峡谷中实现短程速降,从海拔4000米一路下跌至海拔155米,水势之湍涌颇有巨浪排空之势。

坎坷之后便是坦途,雅鲁藏布江的流水在海拔155米处改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又在河面海拔48米处进入孟加拉国,正式改称为贾木纳河。
河边海拔5米处,它与印度“母亲河”恒河交汇,并在下游地带重新汇集成一条长约100千米的干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帕德玛河。

乍一看,截断雅鲁藏布江确实可以限制恒河及其下游干流。
印度媒体也在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开工后多方造势,声称中国控制了青藏高原的水源,约等于遏制住了印度的经济命脉。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一看地表径流量就知道了。

雅鲁藏布江年平均流量约为每秒7700立方米,布拉马普特拉河年平均流量则在每秒19,800立方米上下,二者平均流量没有什么可比性。
顺布拉马普特拉河一路向南,你会发现地表径流量越来越大。
等到与恒河汇流后,改称帕德玛河的滔滔流水年平均流量高达每秒35,000立方米。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长江年的平均流量不过每秒30,500立方米。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确实滋润了印度大地,可真正让南亚一带水草丰美的,却是区域性降雨。
寒冬三九,南半球气温骤降,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形成高压,可凛冽的寒风却翻不过喜马拉雅;酷暑三伏,印度大地笼罩在一片低压之下,湿润季风自印度洋袭来,带来极其充沛的降雨量。
印度东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作乞拉朋齐,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算熟悉,但你一定听说过“世界雨极”。

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与那加山脉、若开山脉两相交叉,形成一片口朝西南的三角地。
印度洋季风由此而入,与山峦针尖对麦芒,最终落败形成一片又一片坡面雨。
乞拉朋齐恰巧就在“三角口袋”入口处,东西走向的杰因蒂亚山南麓直面印度洋季风,云层中的水分子凝结下落、蒸发渗透,最终落入布拉马普特拉河。
20000mm的最高年降水量造就了世界雨极,也造就了每秒19,800立方米的年平均流量。

印度境内的其他地表径流,也呈现出了与布拉马普特拉河相似的季节性汛期。
就拿我们最为熟悉的恒河来说吧,恒河丰水季在每年7到10月,仅7月一个月径流量就抵得上半年的总和。
我国青藏高原与之则全然不同,从地图上看,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喜马拉雅背风坡上,降雨相对稀少,几乎无法对地表径流流量造成较大影响。

只有藏南地区因喜马拉雅南麓降水颇丰,形成了一片高原上的绿洲。
不是都说,水是现代工业的摇篮,印度水源如此丰沛,为何工业结构还如此捉襟见肘呢?
这就要说一说印度极其不均衡的水资源时空分配了,受季风影响印度主要降雨集中在6到10月,降雨带也多在东部与西南沿海周围,至于西北邦及德干高原地区降水量极其稀缺,几乎无法满足日常需要。

偏偏印度人没有什么“人定胜天”的执念,对兴办水利设施也不感兴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不是大自然的对手啦!
印度媒体与其成日叫嚣,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对印度水域影响有多大,不妨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一看其他国家都是怎么战胜大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