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分数比央财、外经贸还要高?

凡尔赛百态 2024-11-16 02:43:36

为何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分数比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还要高?

金融领域专业的一大特征在于对实习经历的高度重视。鉴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因此,在实习及就业方面,两财一贸确实相较于武中厦开等985高校更具优势。清北复交人+两财一贸之下无金融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上财、央财、外经贸,并称为“两财一贸”,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三所学校有时会出现共同繁荣或共同受挫的情况。例如,今年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均有所下调。

上海财经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北京以外的区域,其声誉似乎超越了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

考虑到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上海则是金融中心的地位,这种现象显得颇为合理。在北京,上财的排名相对较低,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则位居前列;但在其他地区,上财的表现普遍优于其他两所大学,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位置、个人职业方向以及风格偏好。体制内工作可能更青睐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该校被誉为财经界的黄埔军校。在北京本地,这两所学校或许更具优势。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贸大和上财是更受欢迎的选择,尤其是贸大,其外语能力可能是一大亮点。在上海,上财在金融界享有极高的声望,仅次于复旦和交大等顶尖高校。

尽管使用本科毕业生的起始薪资来衡量学校水平并非完全公正,但上财毕业生较高的起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实力与地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这一期间,外贸人才的需求旺盛,外企提供的薪酬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随之攀升。

中央财经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跻身211工程院校之列,直到2005年才成功入选。这一转变消除了对中财价值评估的一大障碍。

从时间周期来看,2008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标志着中财崛起的关键时期。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要金融体系的国家,中国在实施宽松政策时首当其冲的是商业银行。尽管资金如涓涓细流般源源不断,但银行业务在这段时期内蓬勃发展,尤其是那些从事固定收益和债券业务的券商们也收获颇丰。

而中财凭借其在商业银行领域强大的校友网络以及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金融学专业,自然成为了考生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之一,导致录取分数线显著上涨。

在财经类院校中,上海财经大学以其稳定的地位脱颖而出,这也体现在其录取分数线略高于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上财的专业实力均衡,无明显弱点。由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流动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可以说上海的金融机构以30%的资本金占比,创造了40%的就业机会和50%的薪酬总额。

相比之下,北京的高校竞争更为激烈。鉴于上财学子较多从事二级市场工作,当二级市场行情看好时,上财的录取分数线往往随之上涨。

以金融领域为例,各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如下:河南地区,上海财经大学为658分,中央财经大学为661分;河北省份,上财和央财分别要求671分和685分;辽宁省的录取线稍低,上财672分,央财674分;黑龙江省考生进入上财需达653分,而央财则为657分;天津市的录取分数线略高,上财和央财分别为672分和676分;在广东省,上财的门槛是654分,央财稍降至648分;湖北省考生要想就读上财,需要考到662分,央财则是665分;湖南省与湖北省相同,上财672分,央财也是665分;四川省的情况也类似,上财和央财的录取线分别为671分和670分。

在上海,上海财经大学面临着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激烈竞争。许多人认为高分考入上财意味着成功上岸,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安全,甚至有些讽刺地说,可能是高位接盘。

上财在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于上财的学生来说,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考入上财的那一天以及最终进入复旦或其他顶尖高校深造之时。如今,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本科阶段应优先考虑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性吗?

综合性大学通常具备更强的综合实力,覆盖广泛学科领域,并且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师队伍。与那些专注于单一领域的学校相比,综合性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北京和上海是目前两个拥有大量金融岗位的城市。

然而,在北京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上财的品牌影响力远不及中央财经大学,这意味着其毕业生在北京求职时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尽管单独来看上财也有其优点,但如果将其与南开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学府相比较,则显得缺乏明显特色。

当面对985工程院校或是211工程院校的选择时,答案似乎已经非常明显了——选择南开大学的学生将会迎来更为宽广的职业前景和个人成长之路;而选择上财的学生或许只能埋头苦读以期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平台如复旦。

两财一贸属于同一水平的学府,它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相似,主要差异体现在各自的就业方向上有所侧重。

尽管985高校的整体保研率较高,但针对经管专业而言,这一比率并不显著,通常不超过20%,而高保研率主要由其他较为冷门的专业贡献。同时,评估保研情况时不仅要考虑保研率,还应关注研究生的保研去向。

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保研生主要流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人民大学以及本校。相比之下,其他985高校的保研生去向更为分散,多数保研到与本校层次相近的其他高校。

就就业竞争力而言,从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来看,“两财一贸”院校相比提到的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985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上财在上海的地位显著高于央财和外经贸。在上海的金融界,上财紧随复旦和交大之后,位列第三。相比之下,央财和外经贸在北京只能排在第四到第六的位置。在北京,不仅清华、北大、人大这三所学校竞争激烈,北师大也时常发起挑战。

此外,天津南开大学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使得北京不再是央财和外经贸的绝对主场,甚至在高端岗位竞争中也显示出优势。因此,总体来看,央财和外经贸面临的竞争压力要比上财大得多。

北京的金融竞争压力远超上海,参与者众多。近年来,尽管北京的实际金融规模已经超过了上海,但本地和外来竞争者众多,竞争激烈。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北京而非上海。

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而上海仅有一所财经大学;相比之下,北京拥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所财经社科类大学,形成了内外夹击的局面,竞争异常激烈。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形象已深植人心。尽管北京早已成为大陆金融的领军城市,但自小我们就被教育认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心脏。

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许多人仍默认上海在金融领域的优势更为显著。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也随之提高。

上海及苏浙沪地区的居民普遍对本土学校持有较高认可度。尽管竞争众多可能会减弱大学的竞争力并导致分数线下降,但考生数量的增加反而可能推高录取门槛。

相比之下,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天津和河北地区并未获得像在上海那样的高度重视。天津居民与上海居民一样,对本地学校有着较强的偏好,因此央财和外经贸未能受到如同上财那样的推崇。

上海财经大学在南方,尤其是在苏浙沪地区,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出色。虽然上财的学术专业可能不如中央财经大学,但在商科和国际化领域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国际品牌和南方地区的品牌效应提升得非常快。

近年来,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加之媒体上对北方的负面报道,使得南方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相反,北方在舆论场上遭遇了过度的负面渲染,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通过夸大其词和重复性的报道,进一步削弱了北方的魅力。

这种趋势不仅导致南方人对移居北方的兴趣减少,也让部分北方居民开始考虑离开家乡。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对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金融学近年来成为了热门学科,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在金融学的研究和就业方面均表现出色,超越了其他两所学校。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中央财经大学就展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由于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而上财位于此地,因此在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金融学的热度上升,加之上海金融业的高度发展,使得上财的录取分数也随之提高。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