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3日的拂晓,吉林通化地区寒风刺骨,户外气温低至零下三十余度,严寒令人望而却步。而在通化市郊,上千名正值青春年华的日本兵士,身着单薄衣衫,双手被束缚,排列成数行,在东北联军的押送下,面朝联军,缓缓步入了寒冷的二道江畔。
在东北联军指挥官的号令声中,数千名战士紧握枪柄,拉动枪栓。枪声如雨,日本士兵纷纷应声倒地。他们的尸体或是被抛入冰冷的洞穴,或是投入汹涌的二道江中,更有传言称,朝鲜义勇军李红光支队长大怒之下,下令队员用铁锹铲去日军士兵的头颅,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怒。按照常理,1946年已过去二战终结数月。作为由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历来对俘虏采取优待政策,那么为何他们会处决这批日本士兵呢?
通化事件的背景1945年,即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在遭受两颗原子弹的打击后,终于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被迫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随着那支钢笔在投降书上的缓缓滑动,通化人民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也随之宣告终结,重获自由。八月初,掌控东北众多县城的并非国民党,亦非中共,而是苏联红军的势力。22日,苏联红军挺进通化,并在此设立了司令部,暂时对通化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在此期间,社会秩序总体保持稳定,但也偶有苏军对通化市民进行侵扰的事件发生。众所周知,东北之地,被誉为瑰宝,曾遭受日军长达数十年的统治。这里工厂星罗棋布,矿产与粮食资源丰饶。为争得战略主动,八路军所属冀热辽军区于9月22日派遣蒋亚泉接受满洲伪省公署,并据此设立了冀热辽区行署辽吉办事处第四行政督察专员行署,以及通化市民主政府。
短短一个月间,八路军的行动迅猛异常。得益于蒋亚泉的出色能力,他顺理成章地担任了通化市市长的职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蒋亚泉所引入的干部群体主要限于政府范畴,并未涉及军队武装。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触发国民党政府的指责,另一方面则是鉴于与苏联的接洽尚未就接受议程达成一致。直至10月19日,东北局才派遣刘西元抵达通化,与苏军顺利完成了移交。至此,通化市的党政军领导机构才得以全部成立,这一进程领先于国民党军队一步。“在您所管辖的区域,应接管伪政权机构,构建全新的民主政权,构建武装力量,展开剿匪行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并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反奸细活动以及减租减息运动。”遵照上级的指令,刘西元、蒋亚泉与通化党委紧急召开会议,决议贯彻上级的命令。短短数周,通化市的生产活动便得以全面恢复,通化的人民群众重获当家作主的权利,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徐国通当时身为通化专员公署的一名基层干部,具体担任秘书处科员一职。他曾在抗大一分校完成学业,与宁有才、宋绍文并肩,一同从山东远赴通化。在其回忆录中,对通化接管初期的一幕幕进行了详尽的描绘:通化市内,大街小巷洋溢着欢声笑语,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商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院更是座无虚席。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通化葡萄酒厂,目睹了工人们井然有序地辛勤劳作,并探访了为我军培育首批航空驾驶员的航空学校……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通化人民已安享太平,安居乐业。我心中顿时坚信,革命已然取得胜利,寒冬即将被温暖的春意所取代……。显而易见,徐国通坚信,通化市不久将步入安定与繁荣的轨道。然而,现实的情况远非徐国通所预想的那么简单或轻松。敌人正暗中潜伏,蓄势待发,准备发动一场武装的反抗行动。
反叛者的勾连通化是伪满洲国东边道的重镇,之前是伪通化省府的所在地。日本投降前夕,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曾驻扎在通化。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屡次派特务和伪政权人员互相勾结,企图接管通化。与此同时,分散在长白山区的日本投降部队及其家属也陆续向通化集结,流传在通化周围山区的土匪也趁机侵入通化城中胡作非为。一时间内,通化城内人口暴增,人员非常复杂。9月22日,通化市民主政府建立后,方在城内着手清理汉奸、伪警和日本投降部队,在城外清剿土匪。渐渐的,中共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国民党眼看中共在通化市扎下了根,眼看着民主政权发展壮大,也明白自己占领、接管通化的梦想成为了泡影。黔驴技穷之际,国民党通化县党部书记孙耕晓,背地里开始联络日本投降军人中的不甘失败者,企图借用日本投降部队的力量,达到实现占领通化,统治通化的野心。1946年1月22日,孙耕晓勾结隐藏在通化的日本战犯日本关东军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际彦大佐,在孙耕晓的家中成立了“武装暴动总指挥部”。说来也很搞笑,反叛武装的总指挥竟然有三个人,分别是孙耕晓、藤田实彦、姜际隆。也不知道三人一旦出现分歧,最后是听谁的。几人约定,以3000名日本关东军为骨干,策动大量滞留通化的日本军人、伪满军人、警察以及土匪豪强,并在民主政府、联军中策反160余人为内应,人数总计大约为一万多人。反叛时间商定为2月3日,主要攻击目标一个是人民自卫军通化支队司令部,第二个是通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个是市县的民主政府、县大队、法院,最后则是公安局、电话局、电业局,炮校、报社、机场等要害部门。
幸运的是,通化市公安部警察早就密切注意国民党孙耕晓等人的动向,丝毫不曾放松大意。早在2月2日的前几天,这一阴谋就被通化市公安部门破获。于是警察立即赶到轮盘街(反叛总部)一栋二层楼房上,查抄了资料,缴获了全部暴动计划,抓住了孙耕晓这个勾结日本的汉奸叛徒。在计划中,反叛武装的具体步骤则是:首先占领电灯公司、电话局,其次在二曰三日凌晨,在玉皇顶上发火为号,只要看到电灯三亮三灭,各路就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
得知计划后,专员公署机关召开了党员大会。会议由支部书记夏骏青同志主持,大意是:“提高警惕,立即行动,粉碎敌人的反叛阴谋。”尽管孙耕晓被抓获,但藤田还是逃走了。上级经过商讨,分析出暴乱分子有可能不会按照原计划进行,但也不排除暴徒会铤而走险,还是要打起精神,做好防备。果不其然,2月3日凌晨4时,通化城里电灯闪灭两次,全城一片漆黑。玉皇山上还燃起了三堆大火。几分钟后,枪声四起,喊杀连天。
交战最激烈的地方当属于专员公署大楼,又恰巧是大年初一,更是让人有些茫然。徐国通的战友刘西淼因为过于紧张,竟然走火了。不过同敌人交上了火,刘西淼又重新恢复了斗志。另一边,夏骏青做着统战工作,反复大声喊道:“对边的,我知道你们都是受了蛊惑,要是放下武器,我们既往不咎。”夏骏青喊累了,就有朱科长继续喊。趁着休息,夏骏青还让人联系通化支队。几个小时后,守卫在公署大楼的警卫连,渐渐顶不住敌人的进攻,退守在二楼。战斗又持续了大约四十分钟,外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同志们,不要开枪,我们是通化支队的,来支援你们了。”
接着,守卫在大楼的警卫连和外面的通化支队开始夹击在一楼的反叛武装。一阵猛烈的反击,暴动分子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降的降,反叛被彻底剿灭了。这场战斗,反叛分子被我军当场击毙了1000余人,俘虏了30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若干。几天后,反叛分子的指挥者之一孙耕晓遭到了处决,另一位反叛指挥者藤田被找到,进行了关押,后因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恶化,医治无效,死在了通化的监牢里。次日凌晨六点,专员蒋亚泉发表了戡乱宣言《告通化各界父老兄妹书》。在宣言中,蒋亚泉讲述了平叛的全过程,鼓励通化市民不要受此影响,继续工作、生活。5天之后,分省委书记吴溉之就平定反叛事件,联络各界,召开了座谈会,揭露了孙耕晓、藤田的罪行。对于那些参与反叛的日军兵丁,大部进行了处决,余下的十六岁日本人则陆续遣返回国。至于逃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也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被悉数找到,并进行了公审。至此,反叛事件取得了彻底胜利。结语:通化反叛事件是一个插曲,对于民主政权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好在通化市民和公署专员始终在一起,才根除了反叛势力,还通化一个安宁。同时也要看到,在政权交接之际,是最容易出现动乱情况的。这主要和通化的政治势力离不开关系,国民党肯定会做些手脚,才会联络日本人,策动反叛。时至今日,日本还有政界人士对通化事件耿耿于怀,以至于不少神社还设有灵位,供日本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