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上下全力培养朱标的政治班子。朱元璋首先盯上的,就是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大明文坛宋濂,被誉为天下无双的书生。朱元璋觉得他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所以就让朱标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习儒学。朱元璋在登基为吴王后,便将朱标封为吴王的继承人,并且让他前往临濠,为的就是培养朱标成为一代帝王,同时,朱元璋也一直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传授他治理国家的技巧。朱元璋即位之后,便册封了他为太子,当时也有不少人提议,让朱元璋任命朱标为中书,主持朝堂,但都被朱元璋给否决了。《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儿年纪尚小,所知甚少,当敬师,习经传,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以后的国家大事,他都是要学习的,为什么还要担任中书令?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就已经抛弃了这个长子。反而是在国内,为朱标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以李善长为首的左丞相为太子少师,以徐达为首的大将军为太子少傅,连常遇春,冯胜,蓝玉都被安排在了储君的身边。另外,朱元璋还要求所有的士子都要成为朱标的陪读,遵守礼仪。于是,朱标便被他的父亲朱元璋,塑造成了一个仁慈、仁慈、儒家思想的帝王继承人。
政治上的差异造成父子间的不和。但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朱标,却养成了一种儒学的作风,与朱元璋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朱标曾试图推行宽容、平和的政策,但由于与朱元璋意见相左,他也就放弃了。比如胡惟庸一案,朱标就希望从轻发落,因为他觉得人都是善良的,可以用惩罚来解决问题,但是朱元璋是个农夫,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腐败的官员,他坚持要斩草除根。朱标虽然极力阻止,但也只是保住了他的师父宋濂,其他数万人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剑下。在朱元璋皇后马氏死之前,她还可以充当父子一种润滑的作用,但自从马氏死了以后,这对父子关系就变得水火不相容。其中最为凶险的一次,有一次孙贵妃驾崩,朱标不肯给她穿孝,被朱元璋责罚,并拔刀要捅死朱标,后来被一位翰林院的大学士劝了几句,这件事就算了。可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从未放弃朱标,所以后人才会说:朱元璋的嫡系只有朱标一个。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那是一种凌驾于君王之上,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爱,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朱标在执行任务后不久就病倒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成为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朱标之死,令朱元璋悲痛欲绝,病入膏肓,终于在六年之后,71岁而逝。
如果朱标还活着,那朱棣还会反抗吗?关于这件事,曾经有不少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人说,只要朱标还活着,朱棣就不会叛变,但真的是这样么?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去世后,因为朱允炆的不作为,朱棣靖难之战才会发生,建文帝被灭,建立永乐一朝之后,很多人都以为朱棣是迫不得已才会叛变,都怪朱允炆太过相信齐泰的话。当我们回顾这一历史时,千万别忘了一个现实:成功者才是真正的历史。
在朱标看来,作为朱元璋最信赖的皇储,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不过他对待其他几个哥哥还是很好的,尤其是那些做错了事情的哥哥,更是千方百计的向老爹朱元璋讨要补偿。但就算是朱标登基,“削藩”也是当务之急,朱棣在北方的势力庞大,他不能坐视不理,且不说朱标是一代明主,就算是明主,在天下面前也不会有任何的怜悯之心。以朱棣的性子,他迟早会造反,不管朱标怎么做,都会得罪朱棣,到时候,他肯定会想办法出兵。但是,一旦朱标成功登上皇位,就算朱棣起军,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他有一个牢固的政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吐我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