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舒赛写下全国第一张反林大字报:我可能被杀,但死而无悔

纵观历史2021 2025-04-25 22:36:08

1966年,舒赛写下全国第一张反林彪的大字报,后惨遭被捕入狱,离世时仅54岁,结局令人痛心。

舒赛,原名王藕,1917年出生于湖北江陵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祝雄武是辛亥革命先驱,保定军校学子,曾参加武昌起义。从小,舒赛便对刀枪剑戟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

1938年,国难当头,舒赛加入抗日大军,于应城汤池抗日干部训练班磨砺意志,同年11月,她正式成为组织的一员。

在革命道路上,舒赛屡挑重担,曾任江陵县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之职,更在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卫生部担任政委,她是我党第一位女县公安局长,也是新四军内声名远扬的枪法高手。

抗战期间,舒赛为抗日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她多次孤身潜入敌后,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搜集重要情报。

尤为人称颂的是,1943年,舒赛化身为寻亲心切的普通中国女子,只身踏入敌营。面对日军严苛的审视与重重疑虑,舒赛以一口流利的日语,巧妙周旋于日军之间,最终获得日军队长千田薰少尉的信任。

深入敌腹后,舒赛更是将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致,机敏地避开日军的严密监视,更是在这危险之地,勇敢地传播着抗日救亡的火种,试图用真理与正义的光芒,照亮那些迷失在战争迷雾中的日军心灵,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与和平的渴望。

最终,在完成了这一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后,舒赛成功地从日军据点中脱身而出,将宝贵的情报完好无损地带回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舒赛投身于国家建设,在公安与社会治理领域勤勉工作,守护一方安宁,还心系国家发展。面对国内的风云变幻,她从未退缩,成为正义与真理的守护者。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舒赛不畏强权,勇于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一辈革命家发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行与谬论。面对林彪等人的反动行径,舒赛更是以笔为剑,深入剖析其险恶用心,站到批判的最前沿。

1966年,国内局势风起云涌,舒赛洞穿林彪集团背后的阴谋与野心。她深入研读林彪的言论文章,抽丝剥茧般揭露其政治图谋。

在确凿证据面前,舒赛决定采取行动,亲手撰写并制作全国首张批判林彪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字字珠玑,直指林彪罪行核心。

随后,舒赛孤身一人,将这份沉甸甸的正义之声带到北京的繁华地带,将18张大字报一一张贴。这一壮举迅速引爆社会的关注与警方的警觉,舒赛也因此被卷入风暴中心,不幸入狱。

在阴暗潮湿的囚室之中,面对严酷的审讯,舒赛未有任何退缩,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高声疾呼,誓要打倒林彪等一切反动势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舒赛毫无畏惧,坚持自己的立场:“我可能因为反对林彪而被杀害,但我死而无悔!”

1971年5月,被病痛深深折磨的舒赛,向看守借得一把指甲刀,剪下自己的指甲,细心包裹于布中,寄托给家人,随后,她带着满腔遗憾,与世长辞,年仅54岁。

林彪倒台之后,舒赛的家人踏上漫长的申冤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7年,得益于中组部的公正裁决,舒赛的名誉得以恢复,遗物(因无骨灰)也得以安息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对她一生革命奉献的最高致敬。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