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守着老屋不肯拆迁,我翻开老照片才知道,这里藏着爷爷的秘密

马良说体育 2025-02-28 04:31:29

一场春雨后,村里的杏花开了。外婆还是坐在那把褪了色的藤椅上,望着院子发呆。她的身后是一栋将近百年的老屋,墙皮斑驳,瓦片上长满了青苔。

“老太太,这片真得拆了。再不签字,可就没补偿了。”村支书提着公文包,又来劝说。外婆只是摇头,手里攥着一串已经氧化发黑的铜钥匙。

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明显的裂缝,心里着急。这栋房子确实该拆了,可外婆就是不肯松口。她说,这是爷爷留下的最后一样东西。

爷爷走得早。那年我刚上初中,只记得他总爱坐在后院的石凳上,嘴里叼着旱烟,眼睛一直盯着西边那堵红砖墙。有时他会掏出一个旧皮夹,摸着里面的照片发呆。

“外婆,您先去我那住段时间吧,等拆迁安置房建好了再搬回来。”我蹲在她身边劝道。

“不行。”外婆难得强硬,“你爷爷说过,这房子得看好了。”

昨晚下雨,我住在老屋陪外婆。半夜听见响动,起来一看,外婆在堂屋的老柜子前翻找什么。借着手机的光,我看见她手抖得厉害。

“找什么呢?”

“你爷爷的老相册,好像在这儿。”外婆的声音有些发颤。

柜子里的木盒年代久远,打开时扬起一片灰尘。最上面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下面压着几张更老的照片。我随手翻看,突然愣住了。

那是一张拍于五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站在这栋老屋前。仔细看去,那人的五官和爷爷年轻时极为相似。

“这是…”

外婆叹了口气:“那是你爷爷的哥哥,你的大爷爷。”

我这才知道,原来爷爷还有个哥哥。1950年,大爷爷参军入伍,临走前和全家在这栋房子前拍了最后一张照。后来,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

“你爷爷从小就跟他哥最亲。大爷爷走后,你爷爷就接替他的责任,照顾全家。”外婆说着,又翻出一张照片,“你看这墙。”

照片上,爷爷正在给西边那堵红砖墙刷油漆。那是1953年,他们收到大爷爷牺牲的消息后,爷爷特意选了红色的油漆,说是要让哥哥回来时一眼就认出家。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爷爷总是盯着那堵墙发呆。那不是普通的墙,那是他对哥哥的思念,是他守候了一辈子的承诺。

柜子最底层还有一个铁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封发黄的信,信封上写着:“如果这房子要拆,请先打开这封信。”是爷爷的笔迹。

信中说,他知道这房子总有一天会拆,但他希望能在拆之前,找到当年埋在后院的东西。那是大爷爷临走前托他保管的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他们兄弟俩的童年照片和一些信件。

“原来你爷爷这些年一直在找这个。”外婆的眼里泛着泪光。

第二天一早,我叫来堂哥帮忙。我们在后院挖了大半天,终于在老樟树根下找到了那个铁盒。盒子已经锈迹斑斑,但里面的东西保存完好。除了照片和信件,还有一枚军功章。

外婆看着这些遗物,沉默了很久。最后,她点了点头:“可以拆了。”

临走那天,我们请人把那堵红墙小心拆下,一块块编号,准备在新房子建好后原样砌上。外婆站在院子里,看着工人们忙碌,脸上有了笑容。

“这下你爷爷和大爷爷都放心了。”她说。

后来,我们在新房子里专门辟出一间屋子,把那堵红墙砌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墙边放着一张老藤椅,椅子上摆着那个装满回忆的铁盒。

有时候我去看外婆,常常看见她坐在藤椅上,轻轻摸着那堵墙。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杏花盛开的春天。

前几天,我带着女儿去看外婆。三岁的女儿指着墙上的老照片问:“奶奶,这是谁呀?”

外婆笑着把她抱在腿上:“这是你太爷爷,还有你太太爷爷。他们都是好样的。”

女儿懵懂地点点头,又指着那堵红墙:“这墙为什么是红色的呀?”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思念和守候的故事。”我说,“也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窗外,又一场春雨过后,杏花开了满园。

0 阅读:3

马良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