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政治体制

历史民族 2025-04-16 17:25:26
南北朝时期北朝国家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国君

士族

拓跋氏河南元氏河南元氏渤海高氏宇文氏首都1.盛乐2.平城3.洛阳邺长安邺长安君主开国君主亡国君主17帝拓跋珪元修1帝元善见元善见3帝元宝炬拓跋廓6帝高洋高恒5帝宇文觉宇文衍成立386年534年535年550年557年灭亡534年550年557年577年581年开始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581年杨坚篡北周时期南朝国家宋齐梁西梁陈国君士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兰陵萧氏兰陵萧氏颍川陈氏首都建康建康1.建康2.江陵江陵建康君主-开国君主-亡国君主8帝刘裕刘准7帝萧道成萧宝融6帝萧衍萧方智3帝萧詧萧琮5帝陈霸先陈叔宝成立420年479年502年555年557年灭亡479年502年557年587年589年开始420年刘裕篡东晋结束589年隋灭陈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由420年刘宋代晋开始。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门或庶族。初期经济逐渐恢复,但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间国力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大跌,包括现在四川在内的西部大片原属南梁领土被西魏占领,淮南被北齐占领,南梁的残余势力西梁、东梁也分别依附西魏和北齐,南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门阀受五胡文化影响,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之乱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不久分别被北齐及北周取代。北周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此时统一中国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倾斜,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

北朝战争不断、各阶级对立严重,而南朝经济持续成长、局势比较稳定,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与北方呈现对比。中原人口自黄巾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开创出独到的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带动石窟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名扬后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编户齐民、部曲及奴婢。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部曲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梁时出现了科举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后彻底崩溃。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齐的排汉运动。而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

政治体制

北齐隋初四面塔

南北朝时期的世族虽然权力极盛,但南朝世族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走向僵化的趋势,寒门开始兴起;而北朝世族受皇帝影响极大,使得权力并不稳定。

南朝皇帝主要是兴起于寒门或庶族,而世族的特权没有马上被动摇。南朝规定,世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寒门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这使得世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寒门为了加入世族,除了改注籍状并学习中原官话,假装是名门远亲以外,就只能投靠名门高官(包括王族)作门生,运气好就可以被提拔作官,未来当到高官后就会自动提升门第,成为中低层的世族;或者更有效的办法,是投笔从戎,在战场杀敌立功,最后甚至有可能当到最高的三公,晋升为顶层的高门。南朝有不少三公即是出于军功,如王玄谟、张敬儿、王敬则、陈显达等,他们的子弟不但可与王、谢世族中地位较低的支系联姻,也可以靠着新兴的高门身份,去轻视、贬低门第较低者。

世族为了维护社会地位,并且盛行祖谱。例如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祖谱学,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刘宋刘湛、南齐王俭、南梁王僧孺也都有祖谱学专著。祖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世族政治的工具。世族同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然而在南朝中后期也逐渐崩解。南朝世族既不会带兵打仗,又不能有效管理政事,完全成为寄生于社会的废物,在南梁侯景之乱后全面崩盘,一蹶不起。寒门主要指无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到排挤,通过考试等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在梁武帝时期萌芽出科举制度。南朝的开国皇帝,就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寒门。

南朝时期的蜡烛台架

由于北朝胡族君主需要熟悉中国典章制度的人才,而且也为了笼络一些有势力的北方世族,于是与北方汉人世族合作治理国家。而北方世族为了延续下去也愿意配合,但是双方也会因为风俗习惯或政治观点不同而引发杀机。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运动后,将鲜卑贵族融入北方世族之中,明定汉和鲜卑世族的等级和地位分为膏粱、华腴、甲、乙、丙、丁六等,汉人世族的郡姓与汉化鲜卑世族的虏姓。并且进一步实行汉和鲜卑世族联姻,使得双方的隔阂逐渐减少。六镇民变后,洛阳鲜卑世族受损严重。其后北魏分裂成东西,并分别由北齐与北周继承。北齐君主并不是十分重用汉人世族,偏重于提倡鲜卑文化与武功;而北周采取关中本位政策,融合胡汉文化,重用苏绰、卢辩等世族。战胜北齐、南陈后,政治要津皆为关中胡汉世族所垄断,关东世族与江南世族都难以抗衡,影响日后隋唐的政治环境。

宋与北魏都出现了后来隋代的三省制度的雏形。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六部制度的源头。但是在整个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仍与三公九卿制共存,直至隋朝建立后才废止三公九卿制。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南朝皇帝为了避免被世族控制,所以让寒门担任皇帝身边的机要职务。例如通事舍人不仅替皇帝起草诏令,又掌管政令,成为天子身边的实权职务。另一个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强,威胁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这就是“拟周之分陕”。典签则负责控制州镇要事。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刺史好坏。齐武帝时典签权势达到极盛,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签,所以当时有“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说法;之后篡位的齐明帝也利用典签之权,将宗王刺史大肆诛杀,但等到权力较为稳固之后,就抑制典签之权,典签因此失权,重新变回刺史的实质部下(但仍兼朝廷耳目)。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