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无名氏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墨迹,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前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后半及署款皆残缺,书者名不可考,书势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为李北海书。

近人王壮为编入《中国书画》定为真迹。此册不见宋明著录,落笔结字庄峻有法,神韵颇似《法华寺》《李思训》等碑,即便不是李邕所书,也是学李邕的高手所为。


李邕《出师表》(传)
行书 绢本 剪裱本 23.2×11.5cm×9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跋:右李北海先生出师表。遗珠五十一行零三字。乃昭阳李相国之旧藏。其内祇益州二字。乃雲麾同意。餘皆岳麓一体。寓目即知。原非宋元诸公所能望见门庭者。真堪作今世之墨王。友人查二瞻之语。信不诬也。人多有疑先生之墨妙罕传。惊而不信。遂拟為赵吴兴书。然非苦攻晋唐书法者。应自不知。因识数语。以待卓识者之定论。康熙岁次乙丑(1685年)。东鲁后裔閔奕仕重装。幷誌。


















常言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能保存到今天的唐代真迹件件都是无价之宝,而这件唐代的《出师表》真迹更是如此。经过纸纤维和碳十四等高科技手段测算,它有着超过1000年的历史。此作纵23.5厘米、横183厘米,上面写着《出师表》的前半段,共46行,可辨字约270个,单字大小有4厘米左右。
过去人们以为这是赵孟頫所写,但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考证,认为此作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作品,而这也印证了古人的观点:“右李北海先生出师表,遗珠五十一行零三字……原非宋元诸公所能望见门庭者,真堪作今世之墨王……人多有疑先生之墨妙罕传,惊而不信,遂拟为赵吴兴书(赵孟頫《出师表》)”
此作有两大珍贵之处,一是最早的《出师表》书法真迹,而是李邕仅存的墨迹,真可谓重宝文物。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赵体”字的笔法来源。李邕书法得王羲之纵逸之气,起笔或逆锋而入,或斜切入纸,行笔中锋为主,笔画主次分明,用笔丰富多变。
此作笔力雄健,筋骨十足,如明代杨士奇所说:“北海书矩度森严,筋骨雄健,沉着飞动,引笔有千钧之力”。从《出师表》中我们能看到明显的提按顿挫和方圆变化,兼具力道与精巧。结字舒展开张,取横势,气势开阔,而行、楷笔法的结合也深刻影响了赵孟頫。字势欹正相杂,呼应揖让,动势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