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3·救了宋太祖母亲、妻子的“主僧”守能:原来是大盗“明马儿”

僧人
这里所说的“主僧”守能,为宋太祖建国时东京汴梁“封禅寺”的住持,亦即俗称的方丈。“主僧”,大约为宋时对住持的另一称谓。但史籍对守能的生卒年时未有记载。
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以点检做天子”,守能起了非常关键、重要的作用。五代末至北宋初著名文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南宋初期重要诗人朱弁所著《曲洧旧闻》、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所著《挥麈后录》等笔记,都对其有所记载。
《清异录》记,陈桥之变,杜太后正在寺院“向僧人布施斋饭”,害怕受到不测之害。“主僧”决心以身相护,赵匡胤登基后,赐予此“主僧”“的乳三神仙”封号。但此书既未记载“主僧”的法号俗名,也未记载寺院的名额。
《曲洧旧闻》记,时杜太后眷属以下尽在“定力院”,后周“有司”即有关部门在得知陈桥兵变的消息后,大肆搜捕杜太后等赵匡胤的家人,“主僧”让杜太后等藏到一“阁”中,并用坚固的锁头把门锁了起来。披甲执仗的军人入寺大肆搜索,“主僧”说:“都跑散了,不知道跑到哪去了。”来人不信,搜遍寺院,并搭上梯子,爬上此“阁”,但见到的却是蛛网密布,灰尘凝积,好像多年没有开启过的样子,乃相互转告:“这里怎么会有人!”于是“收队”。但是,此书亦未记载此“主僧”的法号俗名。
《挥麈后录》记,赵匡胤由陈桥驿回军汴梁,忠于后周的禁军将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迅速赶到赵匡胤母、妻及家人寄寓的封禅寺,“欲加害”。主僧守能挺身而出,掩护了大家。赵匡胤感佩守能的恩德,即位后,对其极为眷顾宠爱。守能则一直活到八十多岁,临终时,守能告诉弟子:“我其实就是泽州的明马儿!”泽州,治今山西省晋城市,明马儿,五代时大盗——此书对守能的记载最为全面,既记载了其所在的寺院、法名,又记载了他的俗名、早年的行迹。
正史须有正史的“架子”,《宋史》当然不能记下“守能”、“明马儿”之类人物的行迹,特别当事涉皇室的时候。但尽管如此,依常理推测,“守能”、“明马儿”这个人应该是有的,否则,不可能从北宋初到南宋,都有人记下他的事迹。
而如果守能真的是“泽州大盗明马儿”,则他的挺身而出,掩护杜太后一干人等,似亦可以理解:扶正祛邪,类似侠僧历代都有,隋唐之际,少林十三棍僧曾救“唐王”李世民,明代抗倭,少林“僧军”亦曾大显其能,则曾为大盗、后隐寺院的守能,又有何不可为之?但守能为什么在半世为僧、得享宋太祖极高的眷顾之后,于临终之际自揭“大盗”身份?其目的是什么?守能、“明马儿”,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而谈到对守能的感激,恐怕亦不仅匡胤一人、一家而已。五代乱世,“大王旗”城头屡换,多是武夫强斫滥杀,所谓皇室,被后来人斩尽杀绝者几不胜数。假如当时守能没有保全匡胤一家,而致其惨遭屠戮,则赵匡胤入城,会否对后周皇室、忠于后周的文臣武将乃至汴梁城内普通的士兵、平民大加杀戮,以致不能顺利登基建国,或建国后重蹈五代十国王朝的短命覆辙?
以此思之,守能于赵家、于天下百姓,确实施惠多矣。“的乳”,的,有真实、实在意,乳,乳汁,的乳,真正能救人于危难生死之际的“乳汁”;神仙,能力非凡、超脱尘世、有正义感而被信服和依靠的人物。赵匡胤封守能以“的乳三神仙”的徽号,或许正是有此考虑吧!而缘何以“三神仙”称之,则史无明文,难以揣测。

宋代泥塑僧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