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作为世界长河之一,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黄河的水其中泥沙就占了70%,真正的净水量只有30%。黄河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它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y这9个省(自治区),最后在山东省的东营市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687公里,其流域面积为813122平方千米,黄河流域居住的人口数量为1.2亿人左右,GDP总量为31.6万亿元,占到全国GDP的25.1%。
根据近代黄河的泥沙实测资料,进入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含沙量为35 千克/立方米。黄河沙量之多,含沙量之大,为世界大江大河之冠。造成黄河泥沙大的主要原因有两大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孔隙,容易受到侵蚀。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造成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导致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失。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为暴雨,这种强降水会加剧土壤的侵蚀和泥沙的冲刷。而在人为因素方面,就是过度开垦和放牧,以及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开矿导致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增加了泥沙的含量。
黄河的泥沙对黄河本身及其生态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泥沙的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抬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这种现象在黄河下游尤为明显,河床甚至高出地面数米,增加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泥沙还会影响黄河的水文环境。在黄河的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低,水质状况良好,支撑了兰州、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农业和生活用水。但是到了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流经黄土高原之后,被河水冲刷带起的泥沙含量急剧增加,导致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大大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而且黄河水大量冲刷而下的泥沙还会影响沿河下游的水库库容量和防洪能力。大量泥沙淤积在水库中,会降低水库的库容量,减弱其防洪功能等相关作用。正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量巨大,治理黄河泥沙的主要措施就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龙羊峡、小浪底等,以及在下游两岸铸造坚固的河堤,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黄河沿线的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挖沙降河并非容易之事,需要先进的挖掘设备和相关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这并非是治理黄河的唯一途径。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大河之一的黄河为什么不能通航呢?
黄河虽然为我国最重要的母亲河之一,黄河与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我国的另一条母亲河长江的航运条件非常优越,可以全年通航,而且长江的货运量非常惊人,2023年,长江干支流货运量合计达到64.5亿吨,远超世界上的其他河流。这种巨大的货运量使得长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之一。但我们的黄河母亲河却因为受自然客观条件的局限,是不具备通航条件的。
黄河不具备通航条件的原因是上游地形陡峭,水流湍急,不适合航运;而下游则是“地上河”,黄河的河床高于周围平原,黄河水浅无法通航。黄河还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年均输沙量达到16亿吨,导致河床不断抬高,航道变浅且不稳定,容易形成浅滩和沙洲,严重阻碍了船只通行。那么黄河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拥有历史文化和地理价值。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明显。黄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灌溉水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沿岸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壶口瀑布、三门峡等,旅游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