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源自于人性,总想着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就会借钱超前消费,又有总是会还上债务的错觉。
人性不变,但债务经济周期有起有落,每次债务的变化都是由外部特定的因素推动,这些因素往往引发人们乐观情绪,刺激人们举债,同时机构也会增加资金供给、降低利率,让人们更容易的借到钱。
从古至今,居民对房子的需求从没减弱,都寻求城市里万家灯火为自己亮的那盏,但一般买房都需要向银行贷款,也就是银行需要同意放款,需求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
居民和企业的债务规模也就是银行的信贷规模。

资金供给量取决于金融管制的松紧度。银行需要发展,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信贷就越来越多。金融的组合衍生品又无穷尽,被购买的越多,部门的规模和风险就越大。
全球金融自由化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加速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以一定比例与美元挂钩,美元又以一定比例与黄金挂钩。为了维持该比例,也就是汇率比例,各国都需要囤积充足的外汇储备来投入市场,在市场变化来临时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汇率波动,并主动干预。所以国际上的资本流动不能太大,否则会冲击国家的外汇储备。限制国际上资本的流动,对内就要限制银行的放贷规模,否则拿到贷款的居民或企业就会增加消费,影响进出口商品,过量的国际贸易会引发过量的国际资本流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发达国家之间实行了浮动汇率,放开了境外资本,也就是可以从外国银行借钱,只管控国内的银行放款额度就没用了,干脆全部放开,也就加速了全球金融自由化。但随后银行的危机也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到2010年之间,全球共发生153次银行危机,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才发生过2次银行危机。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所有金融危机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

美国银行资产规模在1950年占GDP的60%,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超过了GDP,而且银行自持资本占总资产只有5%,也就是说他们在拿5块钱玩100块的生意,杠杆20倍,只要亏损5%,他们就把本儿全赔光了。
银行的资金很多也是借来的,且是短期的,这些都是负债,因为要负利息出去,而放出去的款都是长期的,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比如储户集中取款,银行短时间没法收回放出去的款,就会出现提款压力。现在银行的业务相当复杂,除了个人存款外,还有很多基金和金融组合产品,组合越复杂,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更大,一旦客户受到负面消息,失去信心,就会出现挤提。
银行信贷杠杆都高,所以需要抵押物,而土地和房子有天然的固定价值,不会凭空消失,就算出问题也好转手,所以银行信贷业务大部分是和房地产相关,也随着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起落。银行愿意做居民按揭业务,不是因为居民抵抗风险的能力强,而是他们不敢轻易违约,即使房价下跌,很多人也会咬牙还贷,即使还不上贷款,银行也可以把房子收回进行拍卖,以降低损失。

欧美主要国家的银行信贷业务约近六成都是不动产行业贷款,既有个人按揭也有企业贷款,银行信贷周期和房地产周期常常同步起伏。
土地价值则顺着经济周期起落,而银行业务也随着土地价值起落,地价上涨,抵押物价值上升,银行利润增长,更愿意放贷,资本市场的弹药更充足,风险也是这时候积累起来的。如果经济下行周期,银行则会收紧贷款业务。
所以他们做的是晴天送伞,而非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