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军分区司令员政委牺牲,惊动毛主席下令:取消政委最后决定权

血影狂刀 2024-12-09 11:10:04

前言

将时间来到1942年5月,此时的日军集结了整整五万大军还有一系列重武器,对冀中地区所在的我军发动大扫荡。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双方开展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根据不完全统计,双方进行了两百多次战斗。

我党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其中第八分区的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两人都以身殉国,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让毛主席下令更改了一则条例。

一、产生分歧

日军对于冀中地区也是势在必得的,之前的战斗也让他们的后勤跟不上前线的消耗,是以就看中了我国冀中地区丰富的物资,日军不仅人数众多,其战斗力也是很高的,并且指挥官还是冈村宁次。

战火一下子就在冀中蔓延开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常德善也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方案的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化整为零”,将大部队打散分为很多个小部队从不同的地方突围,毕竟集结的战士多了,也就是敌军的一个活靶子。

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成功地带着主力部队转移到战线外围,让来势汹汹的日军白跑一趟。就在此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主力部队和第三十团联系不上了。常德善带着主力在外围驻扎等待第三十团,久久不见它的踪影,大家的心中也都紧张了起来。

尤其是在失联后,关于这一支部队的遭遇大家心中也都有数了,对于下一步应该怎样做,高级指挥员官们很快就召开了会议,常德善在经过思考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及时止损,放弃第三十团。

毕竟主力部队好不容易才到了安全的地区,根据常德善所说,就是带着主力部队先离开,之后再考虑营救第三十团。常德善早年是在冯玉祥麾下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才加入我党,还带来了一个班的兵。

可以说他完全是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他也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了,还被贺老总称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他在军事上的谋略和远见是不用说的。贺老总对他很是赏识,在抗日战争中他做到了司令员的位置。

多年战争的经验也让他拥有了很精湛的指挥能力,所以这个决定虽说很残忍,但确实是一个损失最小的选择了。复杂的环境之下总是有人要牺牲的,对于他的决定政委王远音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王远音认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牺牲,他不赞同放弃第三十团,两人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次商讨,但始终不能统一意见。后王远音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兵分两路,常德善带着一路先走,他带着一路回去救第三十团。

可以想象常德善会不会同意让他一个人冒险,最终王远音动用了政委“最后决定权”决定回去救第三十团。这个政策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定下的,政委在军事指挥中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项原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当时军中大多政委都是军人出身,像彭雪枫将军、项英将军都曾是政委。

不过随着越来越缺人,政委很多都不是纯粹地军人出身了,是以也能够看出在当前这个政策已经不适宜了。

二、王远音的考虑

对于这一件事在战后吕正操也进行了分析,当然他也说出了王远音的两个考虑。首先要说的是和常德善不同,王远音是一位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加入我党队伍中的,所以在当时他还另一个名词“三八式干部”。

顾名思义是指在1938年左右加入我党的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学子,可以说在政治工作上王远音是完成的很出色的,别看当时的他还年轻,但他在军中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政工干部了,根据当时和王远音共事过的前辈所说,他虽说是一个文化人,但身上没有文人的傲骨。

在日常的相处中也很平易近人,对于下面的战士也是很和善的,他和常德善的相处、共事也是很和睦的。常德善在军事指挥上也是没话说的,两人的不同之处就展现出来了,常德善是出于军事考虑,王远音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的。

当然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以在战后总结经验的时候吕正操将军针对这件事说了这样一句话:出于政治原因王远音主要考虑到了两点,第一点就是群众基础,第二点是敌军来了我们就走影响不好。

身为一个政委,这两点考虑确实是贴合实际的,众所周知我党从始至终所依靠的就是群众的帮助,群众的帮助对我党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是转到外线作战后,我党就要离开这一派群众去重新接触新的群众。

和群众打好关系,让他们相信我党也是需要时间的,最初我党就会面临物资的问题,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群众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和我党一心的。利益驱动人心,很难会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出卖我党。

在这说一句,当时日军对于常德善的悬赏已经高达7000万日本票,很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真的很难不让人心动,被背后捅一刀的滋味就不用说了。

其次就是群众的影响不好,这也是一个很客观并且重要的问题。上文也说了在这一次大扫荡中我党的损失惨重。

幸好还有老根据地的百姓拼死保护我党,不然我党的损失会更加惨重,以身殉国的前辈会更多。在日军的扫荡之下,百姓们的生活也是很艰难的,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依旧不会背叛我党,并且还暗中给我党传递情报。政委多是出于政治的角度思考,两人都根据自己理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三、双双身亡

在回到中心地带后成功地遇到了第三十团,遗憾的是虽说我党的援军到了,但敌军的援军也到了,双方很快就爆发了战役,和敌军相比我党完全就不够看的,敌军将整个雪村团团围住,开始了总攻。

想要突围完全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一战整整打了一天我军都到了弹尽粮绝之际,身为司令员的常德善带头冲锋,常德善的身上共有二十多处弹伤,以身殉国的将军这一年只有三十一岁。

政委王远音也是一个好汉,将枪中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六岁。这一战是中央不愿意回望的,整个第八军区全体人员阵亡。当消息传回延安后,听到这个噩耗的毛主席在房间中抽了一个晚上的烟。

彻夜未眠的毛主席第二天就下达了一个指令:“禁止政委干涉军事指挥!”对于政委的权利再次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之前政委是能够有最后的决定权的,从这一天开始就不再有了。

可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因政委和司令员意见不统一造成损失的事件,对于这件事粟裕将军也是很有话语权的。

那是在1933年之际,粟裕所在的红7军奉命阻击李默庵部,当时是取得了小的胜利,消灭了一部分敌军,但依旧有一部分敌军撤退了。时任参谋长的粟裕就去询问司令员寻淮州要不要继续追击。

寻淮州下达的是追击的命令,但时任政委的乐少华不乐意了,诘问粟裕明明他才是政委为什么不请示他。最终粟裕也没能去追击,白白错过了一个好时机。乐少华政工方面是不用说的,但在军事指挥上他还是有一些欠佳。

结语

雪村之战,是我党的抗日历史上悲壮的一战,他们用他们的生命为中国抗战胜利铺路,也用他们的性命让中央纠正了一项不足。

2 阅读: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