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在沿海设置的大量炮台,为何起到的作用有限

历史女神 2023-03-12 09:09:49

自从十六世纪开始,明朝沿海地区受到西方国家侵扰,于是就在海岸线修筑防御设施。大清入主中原后,自康熙年间开始不再建设明朝那种城堡工事,而利用地形优势修筑炮台要塞。清中期嘉庆年间,西方殖民者和海匪袭扰增多,因此,沿海地区大量建设炮台和增加炮位而加以应对。

晚清道光年间,沿海各省炮台建设规模扩大,除了原有的旧炮,又铸了不少新炮。以广东虎门炮台为例,由大角、沙角、威远、靖远等10余座小炮台共同组成,设置大炮300多门,可谓是防守严密。但是,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这些沿海炮台起到的作用有限,被侵略者屡屡攻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清军炮台根本抵挡不住。

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大炮铸造科学,火药配比合理,因此射程较远,威力很大。1840年7月5日,英军舰队进攻定海,仅仅用了9分钟,海岸炮台就在英舰大炮轰击之下土崩瓦解,守卫的清军一哄而散。

除了侵略者武器先进的原因,清军自身的问题更多。首先是炮台武器不行。清军火炮技术还是停留在二百年前,为了增加射程只能加大炮身直径和长度,但是口径却很小,又加上火药配方不合理,几千斤的大炮射程只有一千多米,威力又低,无法给敌人造成大损伤。

清军的大炮材料低劣,制造工艺落后,造成内壁不光滑,极易出事故。道光十五年(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主持试射新造的大炮,经过一番操作,59门炮中竟然有10门炮炸膛,这种武器难以对付侵略者的坚船。

再有就是清朝统治者思想消极,只是一味被动防御,认为沿海修上炮台,安置火炮就可以万事大吉。可是他们忘了个重要原因,炮台是死的,军舰是可以机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军发现虎门炮台戒备森严,况且这里是外商重要落脚点,英军不愿意开炮轰烂了,于是就绕了过去。

英军舰队1840年6月离开广州后,向北袭击了厦门,攻占了定海,然后一路打到天津。8月11日,出现在天津大沽口的英舰,凭借巨大的舰体,密排的火炮,迫使清朝道光皇帝不得不屈服。

清朝修筑的炮台不合理,因此战斗中起到的作用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舰队于1859年6月25日进攻大沽口炮台,在正面炮战中,清军仅以伤亡30多人的代价,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毙伤英法士兵400多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英法联军总结经验,于1860年8月12日,出动陆军5000人从侧翼的北塘登陆,击溃了拦阻的清军骑兵,站稳了阵脚。

8月21日,联军集中6000多人,迂回到大沽炮台侧面,利用其不具备四面防御的弱点,很容易就攻陷了炮台,此战联军缴获了清军518门大炮和大量军用物资。

清朝当权者自命不凡,不但制度落后,更没有新军事理念,沿海修筑的大量炮台和众多火炮,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因此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没有起到大作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