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之十二

顾锦程啊 2025-03-18 11:11:26

黄锦回应道:“遵命。”随后,他手持托盘,携带着朱笔,先至御案旁,将笔妥善放置,托盘轻轻放下。接着,他取起托盘中的那份决定海瑞命运的名册,轻吹几下,确保墨迹干透,再缓缓将其卷成筒状,紧握手中。脚步略显蹒跚,他一步步向精舍门口移去。

徐阶最终领悟了嘉靖接纳他们一众人的真正意图。这位内心已达到“风雨孤城静自归”境界的人,此刻眼眶也不禁湿润,默默垂首。

嘉靖此刻视线转向精舍之外,聚焦在敞开的南窗之上。他的眼神深邃,而窗外的天际更是无边无际。是帝王的心思难以捉摸,还是上天的意旨难以预料?

嘉靖帝这一角色颇具吸引力,此处的吸引力并非指其道德上的好坏,而是指其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作为一国之君,嘉靖帝存在一些广受批评的特质,比如多疑、迷信、自私且注重面子。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嘉靖帝身上的某些优点,他怀旧,且能明辨是非。人皆有瑕,玉难无瑕。对嘉靖帝的评价,我认为在明朝皇帝中属于中上水平。尽管他的统治时期灾害不断,内外局势紧张,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东南地区的动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自古以来,动乱多源于土地,农民与封建地主间的阶级矛盾并非嘉靖帝所造成。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地区纺织业蓬勃发展,工厂主兼并土地,用以种植桑树,并将农民转化为作坊工人,这一过程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无意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嘉靖年间,正是一个变革剧烈的时代。

“变革!”张居正以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两个字,犹如远处传来的隐隐雷鸣。

裕王闻言心中一凛,眼神迅速转向门外,低声道:“言语需谨慎。”

张居正道:“我明白现状。王爷,有些议题目前并不适宜讨论,但现状是藩王与官绅均无需缴税,所有赋税重担全落在普通民众肩上。民众承受不起,只能被迫将田地售予藩王或官绅。这种土地兼并的趋势若持续,国库迟早会枯竭,民众也将陷入极度贫困。若不及时改革,国家将面临颠覆的危机。”

裕王提醒道:“张居正,言语需谨慎,此刻并非讨论此事之时。”

张居正放低了嗓音,但语气坚定地道出:“此刻有些话不得不说。殿下,无法筹划长远者难以应对眼前,而有时着眼当前正是为了布局未来。据李御医所言,皇上的病情已属危重,恐怕支撑不过数月。殿下,您应立即着手准备应对之策。”

政治的本质,归根结底,可视为一种策略性的抉择。徐阶、高拱及张居正之所以坚定地支持裕王,且裕王的健康被视为比嘉靖帝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嘉靖帝膝下仅裕王这一独子。这意味着,嘉靖帝一旦驾崩,裕王将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因此,确保裕王先于嘉靖帝离世的情况绝不可发生,否则将引发宫廷乃至整个国家的巨大动荡。嘉靖帝此时身体抱恙,这一消息极为微妙。众所周知,嘉靖帝迷信炼丹之术,如先前提及的李时珍所言,他实则遭受了汞中毒之苦。在当时医学条件下,重金属中毒几乎等同于宣判死刑。此情此景,张居正内心澎湃,意识到历史的大潮即将涌动,正是施展抱负的关键时刻。

嘉靖道:“世上并无绝对的忠臣。忠与不忠,有时亦非他们所能决定。要明辨是非,忠臣便用之,不忠便罢黜。朕已为你筹谋妥当,你且看看那第三道诏书。”

裕王迅速移开了第二道诏书,紧接着揭开了第三道,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该指令的封面呈现为空白状态,未印有任何文字信息。

嘉靖帝道:“打开看看。”

裕王掀开了书页,发现其中仅列有三个人的姓名:徐阶、高拱、张居正。

嘉靖道:“朕已预先指派此三人担任你的导师。你可依照他们名字的排列顺序,逐一请教。”

裕王无法再克制,手持名单,含泪询问:“恳请父皇明示,此三人之后,还有谁将受影响?”

嘉靖陷入了困惑,他模糊的视线移向了床顶,仿佛在试图透过它窥视天际:“这一切,或许只有上天才能明了……”

不存在绝对的忠臣,其是否为忠臣,有时亦非他们所能决定。暂且不论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为例,嘉靖帝无疑是一位政治上的高手。若非他痴迷修道,误食丹药中毒,大明王朝或许能迎来一位英明的君主。嘉靖帝先后启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这三位重臣被持续任用,直至其孙子辈。其中,张居正更是为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生机。

猛然间,海瑞的呕吐停止了,但他的身体却如枯木般颓然倒下。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皇帝朱厚熜驾崩。《明史》中海瑞传记部分提到,海瑞得知此消息后极为悲痛,呕吐出刚吃下的食物,昏倒在地。

以这段叙述为本书的收尾。嘉靖帝与海瑞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他们实则彼此理解。海瑞阐述,他呈上治安疏的初衷,意在确保今后无人再对皇帝有所非议,而皇帝也明白海瑞无私,其一切行动皆是为了黎民百姓。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我的功过,任由历史评判;爱也好,恨也罢,皆由世人言说。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