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氏族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制度,也是华夏最开始拥有文明出行的时候执行的制度,其对于原始的华夏民族发展是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原始的氏族制度是奠定华夏文明发展根基的制度,这应该是我们对于氏族制度作为基础的认知。
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白,原始氏族制度被执行的时间并不长,换句话来讲,原始氏族制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当中很快就隐退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始的氏族制度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呢?它对于古代华夏历史的发展有多少影响呢?本篇文章,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原始氏族制度之于华夏古代历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首先,氏族制度要依托于原始氏族社会才能够进行发展,而原始氏族是依靠纯朴道德和风俗习惯来管理社会的,毕竟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面,每一个势力团体的人数都不多,又是人类最开始发展的阶段,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同时,社会生产力也很低,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大多数都是共同分配的。

因此,在同一个势力群体范围内,他们不是远亲就是近邻,相互维持彼此关系的是情感和道德,也正因如此,能够体现情感和道德的礼仪,就成了各种约定俗成且带有特殊行为色彩的习俗。
它是相对具有人情味的,与后来冰冷的法治制度不一样,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人的感情以及各种的社会羁绊进行相应的改变,相对于冰冷的法治,这种行为方式对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好处。
所以,依靠德治和礼治进行关系维持的行为方式,就成为了原始氏族制度诞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来讲,原始氏族制度其实也就是指的通过道德和风俗习惯,来约束众人的管理形式。
因此,原始氏族制度对于社会形态的要求很高,如果想要它存在,那么,社会必然不能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为当利益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人的情感就变得相对薄弱,再通过道德和习俗来约束行为的方式就不可取了,所以,原始氏族制度只能对应原始氏族社会。

其次,原始氏族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数对于血脉相当看重。如同我们上面所言的那样,在原始氏族社会的不同势力群体当中,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远亲近邻,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维护个人感情,这就意味着势力群体的划分是依靠血缘的异同,具有相同血脉的人成为一个团体,进而将通过血脉产生的情感羁绊作为制度来进行生存和发展。
但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在人类的情感关系网络中,越来越淡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让华夏像古希腊那样轻视甚至推翻血缘。
当时古希腊因为土壤贫瘠,无法务农,他们必须选择背井离乡经营商业,所以,大部分人远涉重洋到异地落脚生根,因此,这类人脱离了自己原来的部落与别的部落产生了羁绊,同时,因为商业发展的特质,他们又必须要求拥有一定的财产权,而且必须要承认财产私有制。

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商业发展的有效进行,他们需要大量地使用货币,这就意味着货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道德要更加重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在古希腊人的社会环境中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产和发展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的剩余价值和财富也会越来越多,不可能再像原始社会那样共同分配,但人性是复杂的,总会有人想要更多,那么,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人们对于财产的重视程度也就会加深,那么,情感就会变得相对淡薄,物质比感情变得更加重要,这个时候血缘关系实际上就不足以形成人类的羁绊了。
因为,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私有财产,拥有了一定的势力范围,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再去理会部落领袖们的权威,想象一下,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要求他去听从一个无权无势只与他拥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的命令,是不是非常困难?
所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社会变得越来越认钱、不认人,或者说认权、不认人。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原始氏族社会崩塌,血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淡薄,如此时代,人们推行的氏族制度就不再能够行得通了。
实际上,所谓社会,必然不可能是由单个家族组合而成的,其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又需要来自各个部落,他们居住在一起,产生各种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如此才能够形成社会。

这个时候他们不再算是部落里的人,而变成了邦国,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有着一定的个人私有财产,也有着一定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这个时候人们不再会接受一个人的政治,社会的形式必然要进行改变。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情况还更加复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再到部落国家,从传说中女娲的母系氏族社会,到伏羲的父系氏族社会,再到炎黄二帝的部落时代,到后来的部落联盟时代,再到夏的部落国家时代和商的部落国家联盟时代。
制度实际上就在一步一步地进行演变,最终发展到秦汉的时候,国家就已经相对统一了,而这也是古代社会发展最大的转折点,因为无论是部落还是部落、国家或者是部落国家的联盟,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拥有一定的血脉牵绊的。
比如周王朝的诸侯国,几乎都是分封的姬姓王族,这就是一种血脉的体现,但随着大秦帝国的建立,郡县制度代替了分封制度,各级官员不再是与皇帝有着血脉关联的人,而是皇帝从整个国家选拔而上的人才,他们之间不算有血缘的牵绊。
虽说氏族制度不再适用于后来的社会发展,可是就能够说明氏族制度真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吗?当然不是。

氏族制度充其量只能说是隐退。其实,虽然郡县制度代替了世袭制度,虽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代替了氏族制度,但氏族制度依旧留下了自己的影子,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礼治和德治,在儒家学说笼罩华夏大地的年代里,礼乐和道德是最被推崇的两种治国方式,或者说,这是儒家学说要求人必须做到的两个点,而这其实就是氏族制度留下来的特点。
也就是说,无论早晚、大小、先后,部落变成国家的时候并没有销毁氏族制度,他们其实是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将部落变成国家的,部落的酋长变成了国王,部落的祭师和巫师变成了大臣,部落的族民变成了臣民,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华夏民族的发展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
虽然从古至今商业手工业也都有发展蓬勃的倾向,可是究其本源,华夏民族始终是一个农业民族国家,无论如何的外出征战,炎黄子孙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生长的土地,也从来不会解散自己的家庭,相反更是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家庭,由家庭到家族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这也是得益于华夏本身的地理因素,毕竟从古至今,华夏都是地大物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氏族制度不可能再像最开始那样能够准确而稳定的维持人类的生存,也不能再往好的维护人们的关系。
因为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野心会膨胀,心有不甘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不可能再从一而终地由一个人统领,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臣服在一个家族的统领之下。
因此部落的更替和王朝的更替都是历史既定的轨迹,可是就算是氏族制度在不断地崩塌,在一点、一点的消失,但是它最大的特质却影响了华夏民族从古至今所有的历史,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礼仪和道德都是华夏儿女最为推崇的,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道德比法律更加重要。

实际上,法律只是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底线,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可是人的生存不能够仅仅只有底线,底线是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的,它只是能够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让他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却没有办法让他作为一个人去报效社会,去服务他人。
可是道德却可以,道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自身,更好地维持社会关系,更好地优化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