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刘姐
编辑|刘姐自媒体

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下的村庄越来越“空心化”。一边是田地荒废、村落凋零,另一边却是资源分散、难以整合。这样的局面,既让农民难以为继,也让政府发展乡村振兴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合村并镇”政策应运而生。这并非单纯的拆村迁人,而是试图通过集中资源、优化布局,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然而,这条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强调根据村庄现状“分类推进”,尊重村民意愿。比如资源匮乏、空心化率高的村庄会优先整合,而保留特色的村庄则避免随意搬迁。这样的安排,初听起来很人性化。然而,实施过程中却时有争议。一些村民质疑:说好的“分类推进”,怎么成了“一刀切”?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不顾村民的实际感受,甚至出现强制拆迁的现象。这种“形式主义”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不能否认,“合村并镇”是应对农村危机的一次积极尝试。政策若想走得更远,需要解决的不仅是资源问题,更是如何真正保障农民利益,让村民从心底接受,而不是被迫迁移。只有真正打破矛盾,才能让村庄焕发新生,也为后续探索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因地制宜的探索:六省模式的差异化实践“合村并镇”看似一项统一政策,但在六省的实践中,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星火村,就是一个“上楼”与“增收”齐头并进的例子。200多户村民搬迁后,闲置土地被整合用于农业和产业开发,不仅吸引了企业投资,还为本地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村民们住上了楼房,收入也水涨船高。可问题来了,村里不少老人住高楼不习惯,工具没地方放,耕地也远了。这样的生活转变,对于老龄化严重的村庄来说,挑战不小。
再看山东的德州、临淄,这里的跨村联建模式更注重社区化。搬迁后的现代化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学校到医院样样齐全,还引入了电商物流,方便农民将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听起来像是“住在城市,耕在乡村”,既有生活便利,也有产业发展。然而,搬进新社区的农民,真的适应了这种“半城半乡”的生活吗?不少人却感叹:“离了地,心里总觉得没根。”

在山西和北京,创新的补偿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旧宅换新楼”,还推出土地入股的模式,确保农民收入来源不断档。这种探索虽为解决返贫问题提供了思路,但仍需更多细致考量。各地的实践无疑为政策推进提供了经验,但从结果看,如何让农民真正融入新环境,是“合村并镇”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重点。
三、成效与困境:效率与公平的权衡难题“合村并镇”确实带来了不少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土地利用方面。过去,偏远村庄的教育、医疗资源稀缺,但搬迁后的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养老中心一应俱全。不少老人感叹:“现在孩子上学近了,看病也不用跑大老远了。”与此同时,土地集约化利用让更多闲置土地焕发了新价值。通过宅基地复垦和集中经营,不少地方成功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样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
成效背后也有不小的困境。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财政紧张,搬迁补偿标准偏低,常常让村民感觉“心里不平衡”。尤其是高龄农民,他们对高楼生活适应困难,种地变得不方便,甚至有村民无奈地说:“搬到城里,花钱的地方多了,挣得却少了。”除此之外,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让人唏嘘。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和传统建筑,在整合中被拆除,老一辈村民更是心痛:“祖祖辈辈住的地方,说没就没了。”

这些挑战让人不得不思考,在追求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公平,让搬迁后的农民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能延续乡村记忆。这不仅是政策推进的难点,也是未来改进的方向。
四、未来展望:从物理整合到内生发展要让“合村并镇”真正走向成功,农民的意愿必须被放在首位。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虽然高效,却容易引发抵触情绪。未来更需要通过听证会和民意调查,让政策制定尊重村民的声音,变“被动搬迁”为“主动参与”。只有让村民感到这不是“被赶出去”,而是“更好地过日子”,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合村并镇”的关键。就业、教育和养老三大问题必须优先解决。搬到镇里后,如果没有就业机会,再好的房子也只能空着;如果孩子的教育跟不上,家庭负担依然沉重。通过鼓励企业进驻、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可以让农民实现“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此外,多元化模式的探索也尤为重要。比如,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方式,能够确保村民从发展中获得长期收益。同时,数字化赋能将成为“智慧乡村”的重要一环,不仅能提高政策透明度,还能防止资源分配中的腐败和浪费问题。
未来的乡村,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集中,更应该是资源共享、产业繁荣和文化延续的结合体。走这条路,才算是真正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

合村并镇将来更加难,农村人还在吗?专家们醒醒你当我们农村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