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夫妻把三个孩子送出国,自己被寄养在养老院孤独离世

谷与妈妈 2024-10-21 16:13:38

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件令人寒心的事:

上海有一对知名的教授夫妻,他们年轻时曾在教育界发光发热,相继将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并送往美国上学、工作。但是,两位老人却被寄养在了养老院,三个子女多年都没有回来照看过老人。

直到老人去世,养老院致电几个子女,却受到答复:“我们没有时间回来,你们看着办吧,到时候给我们打个视频。”“视频送葬”如此滑稽又令人唏嘘的词条,直接道出了多少上了年纪的人的辛酸。养出一个凉薄的孩子,不如养一条狗。

抛弃父母的孩子

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8‰,我国的人口变成了负增长。

年轻人结婚压力与日俱增,这其中除了工作压力和房车压力,最重要的就是养孩子的压力了。

先不说养一个孩子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单单说日常开销,将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到成年开始工作,所花费的金额数量也是巨大的。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估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

除去这些成本之外,还需要为孩子购买房产、扶持创业等等,同样是耗费巨大。

虽然养育一个孩子成本是巨大的,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是不求回报的。

有网友说,“父母天生就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上了年纪之后的人,根本不指望孩子能每月打回来多少钱,而是希望孩子能时时承欢膝下,家人团聚一堂。

可事实往往是和期望相悖的。

电视剧《人生之路》里,一位上海的阿婆付靖堂,一直独自一个人生活在一座清冷的大房子里。从乡下来的保姆刘巧珍心疼这个孤身一人的老太太,因为她虽然有子女后代,但没有一个人肯关心她。在刘巧珍的关爱下,付阿婆渡过了最后的晚年时光,在她弥留之际,她找来了律师,将自己名下这座小别墅留给了巧珍。然而付阿婆走后,其子女找上门来,争吵着要巧珍把小别墅给让出来。

这群人面目可憎,简直毫无良心和底线可言。巧珍和他们一起闹上了法庭,由法院将小别墅判还给了巧珍。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总是觉得好似平常,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可抛弃父母的孩子却像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好像爱和情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永恒的利益。十几年前,有一则很火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用“family(家庭)”中的六个字母来指代一家人。

小时候,F是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伸长手臂为家里的每一个人遮风挡雨。M是母亲,细心照顾着孩子,教育着孩子。而长大后,父母渐渐老去,高大的身形变得佝偻,曾经幼小的孩子却变成了参天大树,

“做父亲的拐杖,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把庇护伞,为她遮蔽盛夏的骄阳。”

你养我大,我养你老,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有一个博主在出门游玩时发现了一位独居的老人。他面色黝黑,身形瘦小,每天只吃方便面度日。博主心疼老人,于是隔三差五就过去看望老人,给他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营养品。老人也把博主当成是亲孙子一样,对他嘘寒问暖。一个无父无母,一个无子无女,两个人在黑暗中互相靠近取暖,短短几个月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两个陌生人之间反而建立了信任与陪伴,相比之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却没有这种默契了,更多的是隔阂,放弃父母的孩子,越来越多···

如何避免孩子变成一个凉薄的人?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孩子们会变成这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既不懂善,也不懂恶。他们在童年时期接受父母和老师教育,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才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性格结构。那么,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凉薄的人呢?

第一,探索孩子的需求;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开始探索外界,用感知和外界互动,认识到了事物是永恒存在的,消逝的事物仍然存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将外在感知到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能够进一步逻辑推理,思维活动不受具体事物的约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需要探求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第二,尽量不要用利益鼓励孩子;很多家长都会为了鼓励孩子而设置一些奖励项目,比如“考到100分就带你去吃肯德基”,“考进前三名就奖励你二百元钱”之类的方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升孩子的动力,但过分的奖励机制则会让孩子转变自己的动力。

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如何解释呢?

即孩子得到的奖励变多了,他们自然而然会降低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反而更渴望得到奖励,这个时候我们的目的就本末倒置了。

更何况有些家长,明明答允了孩子价值较高的奖励,用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当孩子真的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兑现承诺。这个时候的家长会用“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或者“我没说过这种话”来堵孩子的嘴。这种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是大忌,一旦没有兑现承诺,家长的威信不仅会下降,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而孩子也会因为没有得到奖励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孩子学会爱;大自然的生命多姿多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我们要爱一样东西,就必须先学会敬畏它,尊重它。父母对于孩子也是这样的,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一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反射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会模仿父母来建立起自己最初的一套行为模式。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孩子和爸爸一起路过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身边,普通的家长一定会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可不能像他一样!”而这位爸爸却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让他们都能够有自己的工作,不再无家可归。”

只有心怀这样伟大的、无私的爱,才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血肉亲情永远是维系家的纽带,而爱和陪伴永远是一个轮回。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供我们吃饱穿暖;现在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只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只有做到时时关心,事事陪伴,那才算是真正的赡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别让你的父母在等待和寂寞中度过晚年,也别让自己的心灵留下永远的遗憾。

0 阅读:0

谷与妈妈

简介: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宝爸宝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