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历史里从来不乏说话不算数的人,大到天子如周赧王,借了都城里富豪的钱不还的,小到如臣子如张仪的,专司蒙骗列国诸侯以达到强大秦国的目的,再小的还有乡野僻静之处的庶民子弟们,为了争夺土地也要不守承诺的。
越是战乱的年代就越是用强权和力量来说话,所以骗得好与坏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不是对自我的利益有好处。春秋战国时代不缺骗子,可是骗子多了就越显得实诚的人受人尊敬,所以儒家的至高品德中,除了仁义礼智,还有信之所在。
那时候有句话叫君无戏言,说的就是天子诸侯们不能随便承诺,一旦承诺了的事情,哪怕是天塌了下来也要履行承诺。比如晋文公重耳流落楚国,受到楚国君臣善待,就曾对楚国人承诺如果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必然会让晋君退避三舍。而后在城濮之战中,尽管面对相当有利的战场局势,晋文公也要坚持退避三舍。
对于那时候的高层贵族们,尤其是天子或诸侯们,他们的言论往往就代表着法律,是具有强制效力的。他们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如果不是深思熟虑,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乃至国家灭亡,比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烽火本来是用来向天下诸侯通风报信,告诉诸侯们都城的天子遭到外地侵扰,以此来命令诸侯们带兵勤王,哪知道周幽王为了宠幸褒姒,居然把烽火当作儿戏,这就是自毁天子信誉。
周武王的继承者周成王,曾拿起一片树叶放在弟弟叔虞的头上,开玩笑说要把唐国赏赐给叔虞,没想到旁边的史官们认为天子不可开玩笑,说了的话就得当真,后来就让周成王把唐地真的封给了唐叔虞,史称“桐叶封唐”。
周天子的这种言而有信,其后就传承给了天下诸侯们。郑庄公的母亲姜太后怂恿庄公弟弟共叔段叛乱,郑庄公平息叛乱后就对姜太后说,不及黄泉不相同见也。后来郑庄公又后悔了,但是说了的话不能不算数,才想了个办法,在地下面挖通道,直到挖到了黄泉水,才把姜太后接到通道里相见,也算是黄泉相见了,这通道要是命名的话也就是叫黄泉路,要是有座宫殿的话,那也就是叫黄泉宫。
而大国齐国有个齐襄公,他的身边有两个手握重权的大夫,一个叫连称,一个叫管至父。因为这两个臣子跟齐襄公之间不和,齐襄公就把两个大臣派到边境去驻防,可是这两位那是几百个不愿意,闹得满城风雨。最后,齐襄公只能给两位承诺,说是等到明年瓜熟了的时候,就让两位大臣回归都城。可是第二年瓜熟了,两位发现齐襄公完全就没有那点意思,于是便联络朝中臣僚和后宫宦官,发动了兵变,还弑杀了齐襄公。
还有个郑国的郑灵公,也是死于一个玩笑。楚国人给郑灵公献了一只鼋,郑灵公在朝堂上宴请群臣共品美味鼋汤。当日在朝堂之上,子公的食指颤动了一下,子公就公开炫耀说,“每当我的食指颤动,我就会在这天里吃到好东西!”
郑灵公听说了这句话,就把鼋汤分给了朝堂上的大臣们,偏偏就不分给子公,还故意讽刺子公说,今日最美味的也就是这鼋汤了,你说你的食指一动就可以吃到美味,看来这鼋汤你是没办法吃到了。
这下子却是激怒了子公,子公认为郑庄公既然宴请群臣,自己作为宴请之列的人物,也就理所当然应该吃到鼋汤,现在居然被羞辱,一时之间恼羞成怒,冲到郑灵公面前就把手指放到郑灵公的鼋汤里沾了沾,放到嘴里尝了尝,就转身扬长而去。这件事情就导致郑灵公与子公之间产生了隔阂,间接的引发了其后子公发动的郑国叛乱。这也可算是郑灵公不懂得“君无戏言”的悲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