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游日时的几顿饭

叶青谈情感 2024-12-21 18:56:59

补记游日时的几顿饭

游日回来两周多了,每天做家务事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那里的一些场景和事情。回味最多的自然是那几天去的不同景点,看到的深浅浓淡不同的红叶和各有特点的古风格建筑,偶遇的几个留下较深印象的人,还有就是几次风格各异的进餐了。

28号,游览东福寺清水寺两大站后,午饭时间正好在三年坂。从高台寺出来下午一点都过了,女儿本来指着身边的一家面条店准备进去吃,我问了一句是不是网红店,她就搜了起来,一搜发现一家得分较高的西餐店,走了几分钟就到了。

店子不大,就俩人,一个三四十多岁的男子在后厨主厨,一个特秀气的二十来岁女子负责餐厅服务。我说这该是一家夫妻店吧,女儿说也不一定,为什么不能是老板请了一个或者两个都是雇员呢。

前餐上了面包和沙拉,拌沙拉的是橄榄油,我吃不惯;主食女儿是肉我是鱼,量都不多(在日几天,我佩服他们民族性中的两点都事关吃穿:他们“忍饥挨饿”的能力我真是服了——全民吃得少穿得薄,别说胖子,街上似乎微胖的人也很难见到,个个都是好身材)。最后我没吃饱,还让前台店员给加了一片面包。

这个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店员对食客的态度。服务时不卑不亢的热情,客人食毕离店时,他们两人都要放下手里的事情匆忙赶到门口恭送,那个男店员是要穿过两道门赶出来的,嘴里一起大声喊着客气的话。那个礼貌和恭敬,真如面对上帝。我们母女离开时,那男厨师在后厨正抱着一只大桶往外倒着什么。一时放不下,就不停地大声喊话,表示礼送。

29号的午餐,在御所(皇故宫)附近,找了好久才找到的一家,也是西餐。这是一家预约制的店,我们自己找去,店员说还要看有没有空座,因为已经过了饭点,找到了位置。

这家店规模较大,餐厅就有不大的两三处,我估计是未经改造地利用了家庭住房结构。店员有四五个,男女老少都有,我又怀疑是家庭餐厅,女儿笑我看谁都像家庭作坊。

这天的饭跟前一天差不多,不多赘述,给我留下印象的是两对食客。一对中年男女,我们到时他们大概已经吃完了,声音不小地聊着天,我猜该是同事或朋友,午餐约给饭谈事或联络感情。另一对是两个女子,年长的已七十往上,年轻的也有五十多岁。她们来后坐在我们旁边餐桌,一直情绪高涨地大声聊天,店员叫她们点餐,她们竟说都好,叫店员给她们做主便是——老妪之意不在吃。我看情形猜她们肯定不是母女关系;女儿说,年轻的称年长的为“老师”,很尊重她。怪不得,我说看样子和我与学生在一起吃饭时的情景很像;女儿说叫的是老师不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那倒是。

这顿饭给我的印象是,内敛的日本人在公共场合也不一定都是低言细语的,他们有时候也很释放。

第三天的午餐是在八濑的瑠璃光院旁边,可以说是日本的“农家乐”餐厅,女儿说,这店可能才是你觉得的家庭作坊。一对中年夫妻带着两个年轻姑娘在忙活。店极小,食客要排队。女儿自己点了一碗面,给我点了一份鳗鱼饭。那鳗鱼,是当着我的面在桶里宰杀的,样子很吓人;当然,味道也很鲜美。我说店子是农家乐,除了店面小,还有气氛和环境,不是那么干净。

第四天——12月1号在岚山。游完常寂光寺下山,一点多了,饥肠辘辘。找了几家经济实惠小店,都排着很长的队。女儿说,那今天就带你吃个贵的吧,进了一家有排面的日餐饭店。吃的什么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了,只记得味道不错。

留下印象的是一对年轻非裔夫妻,他们带着一双儿女在内厅进餐,那大些的四五岁女儿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哭起来,怎么也哄不好,父亲就把她抱到餐馆外去哄玩,半顿饭的功夫才进来。内厅顾客并不多,大多数顾客在外边的大露台上进餐,边吃边看风景和游客,他们不带孩子到外面去,也不会有人怪的吧。

有次晚餐吃的是轮转寿司。寿司上的肉啊鱼什么的我不是那么爱,但他们那个米饭真的是好吃,又香又甜,不知给了什么调料。

点餐是电子派,现点现做,厨师就在你对面。厨师们一边做一边齐声吆喝着什么,团队气氛很是热烈。不好的是,有两三个厨师操作时没戴口罩。这应该是不符合卫生规定的,不知为啥没人管。

0 阅读:3

叶青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