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少有人知道长平之战后,廉、蔺二人是何下场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4 09:10:29

【前言】

【一、负荆请罪,蔺廉重修旧好】

“君子能够做到和谐共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看似意见一致却并非真正和谐。”

赵国的两位丞相,蔺相如和廉颇,一个具备文才武略,一个有着豪迈气概。这二人原本都是百年一遇的杰出人才,理应共同携手,为国家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可是,英雄之间往往难以互相包容,生性高傲的廉颇瞧不上以谦逊忍让闻名的蔺相如,致使他们两人的关系始终不太和谐。

眼瞅着国家面临危难,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三次去找廉颇赔罪。头一回上门时,廉颇正在院子里练剑呢,蔺相如毕恭毕敬地去请罪,可廉颇眼皮子都没抬一下,就那么冷笑一声:“靠武力治理国家的人,咋能容下你这种软弱又谦逊的家伙!”蔺相如淡淡一笑,啥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次前去拜访时,廉颇正和几位将领在下棋。蔺相如又来赔罪,廉颇连头都没回,满不在乎地说道:“你我不是一路人,看见你我就心烦!”旁边有位老将赶忙劝廉颇:“大人,臣冒昧劝您一句,得顾全大局,可别小瞧了自己!” 廉颇冷冷一笑:“我心里一直憋着火呢,绝对不会跟他合作,你们也别再啰嗦了!”蔺相如无奈地叹了口气,静静地走了。

然而蔺相如第三次仍旧来了,这回廉颇一巴掌把他打倒在地:“我向来就瞧不上你这种谦虚的人,连赵王都讲你是个懦弱之人,我又怎会把你的歉意当回事儿。” 蔺相如并不理会廉颇的轻视,又一次站了起来说道:“国家眼下存亡危急,做臣子的应当舍弃个人得失,忠心效力。廉先生为国家拼死拼活多年,我钦佩您对国家的忠诚和气节。做臣子的,以和为贵,还请先生仔细想想。”

这回,蔺相如诚恳的态度把廉颇打动了,廉颇沉吟了一会儿。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蛮横任性已然背离了臣子应有的本分。而且,国家正在遭受灾祸,怎能由于个人的恩怨而不团结呢。过了好一会儿,他说道:“我性子直,咱俩看法不一样,确实不该老是互不相让。保卫国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咱们应该齐心协力才对。”第二天,廉颇就拿着一束苇荆,前往蔺相如的府邸赔罪。从那以后,两人重归于好,成为了赵国最为坚实的中流砥柱。

那时,村里有两个朋友做生意发了财。得知赵国两位相国和好的事儿,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国家的事儿,跟咱自己也有关系,这两位相国能和好,那真是老百姓的福分呐!”“那廉大人可不是一般人,希望他往后能多善待蔺大人。”

【二、长平大败,壮志难酬】

当赵悼襄王登上王位的时候,秦国的白起带领军队夺取了韩国的上党那块地方。韩国国王把上党割让给了赵国,这一下就引发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赵王冲动行事,全然不理会蔺相如的劝诫,指令廉颇带领四十万大军前去应战。蔺相如竭力劝阻道:“上党压根不是韩国主动给予的,这定然是韩国人的计谋,想要引诱我国和秦国打仗。现今派廉将军前去迎战,必定会遭遇灾祸,恳请您再仔细考虑考虑啊!”赵王却十分自负,放声大笑:“那小小的秦国,没什么好怕的,我赵国武力强大,打仗肯定能取胜。”

廉颇对白起的赫赫威名心知肚明,在长平那儿筑起了高高的城墙,和秦军就这样僵持着。赵军的士兵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来回巡逻,时刻保持着警惕,做好战斗的准备。秦军一轮接着一轮发起猛烈攻击,可都被赵军给抵挡下来了。

赵王心急如焚,成天把谋臣们召集起来开会:“敌军每天都来攻城,廉颇却毫无作为,就这样消极应敌,难道他有叛变的心思吗?”旁边的谋臣们瞅准时机,纷纷说坏话:“廉颇已经老了,没胆量也没谋略,不如把他召回京城,让赵括去出征,肯定能够打败秦军!”

赵王中了奸计,把廉颇给调走了,让没啥实战经验的赵括当主帅。廉颇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却被召了回去,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堵得慌。

临出发时,他向蔺相如言道:“我只期望臣子忠心耿耿,那便是国家的幸运啊。希望你切莫一味听从命令,要把国家之事放在首位!”蔺相如感慨道:“臣下也是竭尽心力啊,只是这结果会怎样呢。您若不信小人的谗言,将军的谋划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赵括贸然成为大帅后,全然不顾当下形势,鲁莽地发起进攻,结果掉进了白起设下的陷阱。四十万赵军就此覆灭,连尸骨都没留下。赵国的国力因此遭受重创,国家局势每况愈下,一片黯淡。

【三、朝政失调,两相衰微】

长平那场战役过后,赵国可谓是大伤元气。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到处都充斥着埋怨的声音。赵王面对这样的战败局面,却把责任往外推,还逐渐疏远了蔺相如和廉颇,坚决不采纳他们的计策。

蔺相如主动请缨,希望能为国家献计献策,然而赵王不仅不肯见他,甚至当着使者的面斥责蔺相如“就是个怀有妇人之仁的胆小鬼”。

蔺相如多年来独自承担着国家的重任,现今却遭到狠狠的羞辱,内心痛苦不堪,犹如万箭穿心。他向家人诉苦道:“赵王不顾及我为国家操劳的心,反倒对我进行欺压凌辱,这朝政还怎么维持下去?我担忧灾祸混乱就要来临了啊!”儿子宽慰他说:“父亲莫要生气,也别为自己太过忧愁。”蔺相如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把国家当作自己的家,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得到的却是冷淡和轻视。君主不懂得赏识贤能之人,我即便再有能力也无用啊!”自那以后,他便不思饮食,整天闷闷不乐。

廉颇被削去兵权后,赋闲在家中。赵国的百姓们纷纷在私底下议论着:“赵王太没道理了,嫉妒贤才,厌恶能人!”廉颇对老友讲道:“我这一辈子再也没有拼搏的力气了,只能任由这混乱的世道践踏。国家将要灭亡,谁能挽救呢!”老友宽慰他说:“廉兄,可别想着就此隐退,还是应该为国家效力啊。”廉颇连连叹气:“我心已如死灰,没办法改变这局面了。”

在失意的困境中,蔺相如和廉颇最终都郁郁而终,对赵国的未来彻底绝望。临到生命的尽头,蔺相如满心愤懑地感慨着赵国的不争气:“我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的却是冷漠和轻视!”廉颇也满心遗憾,叹息道:“本想壮志满怀地吃胡人的肉,谈笑间畅快地饮匈奴的血。可这万里江山都要落入秦国人手中,我们这辈人真是没用啊!”

【四、白骨血未冷,臣子之道长留人间】

赵国的山河渐趋衰败,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住两位忠臣良将的伟大功绩。老百姓们在私底下谈论着,对他们的命运感到悲痛和惋惜:

“蔺相公为人谦和且极具大智慧,廉相公则是一身正气、气势非凡。这两个人啊,那可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功成未必需我享,仁爱遗世千秋长。忠诚之念恒久远,为臣之道永流芳。”

村里有两位老人,曾得到过蔺相如的赏识。他们提起这事儿,感慨万分地说道:“蔺相如治国很有办法,特别得人心。廉颇英勇果断,威名传遍四方。国家出了这档子事儿,真叫人难受啊!”

历史的记忆不能单单留存胜利,而是要将每一个为国家做出奉献的灵魂深深铭刻。他们的悲伤,他们的坚毅不屈,都理应被后人所怀念。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失意并非是尽头,胜利也并非是唯一的追求。在这个世界有所需求之时,总会有人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心血去照亮黑暗。

【结语】

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位忠臣良将,却因赵王的猜疑而不幸早逝,无法全力报效国家。赵国的局势日益衰败,终究未能实现复兴。但是,忠臣的赤胆忠心永远留存于世,正义的火炬永远不会熄灭。历史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胜利之上。我们应当怀念历史中每一个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舍生忘死、追求正义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国家才有了复兴的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历史才闪耀出璀璨的光辉。蔺廉的事迹,是人类光明的象征,也是我们守护内心的信念。铭记历史,能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抵达终点!

0 阅读:34